同義詞彙|縣長公館、澎湖開拓館
-
此地在
清領時期原屬
鬼仔山處,
日治時期興建為澎湖廳廳長官舍,戰後仍繼續沿用,成為縣長公館,一般民眾不能隨意出入。因具有保存價值具歷史文化意義,足以為時代表徵者;且具建築史上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現修復為「澎湖開拓館」並開放參觀。
-
本建築興建於
昭和8年(1933),2年後落成,原為
日治時期澎湖廳廳長官舍,戰後仍繼續沿用改為縣長公館,現修復為「澎湖開拓館」。
-
日治時期居住於此的廳長有大磬誠三、福元岩吉、
林田正治、今田卓爾、鶴有彥、
川添修平、
大田政作等7位。光復後改為縣長公館,曾先後住過官派縣長的
傅緯武、徐昇平、杜振亞、劉燕夫、江繼五及民選的
李玉林、徐詠黎、蔣祖武、
呂安德、
謝有溫、歐堅壯六位縣長。但在第11屆
王乾同縣長於
民國81年10月任內病故之後閒置,其後的高植澎、代理的陳丕勣、鄭烈與賴峰偉等縣長都未再進住而閒置。
-
建築形式
-
官舍面積有97坪,基地面積達605坪,採「和洋折衷」式之一樓建築。牆基以洗石子處理,牆身均為磚造,外敷水泥。門口廊廳貼磁磚,其餘牆面都以噴水泥漿處理;屋面瓦採用日式文化瓦,庭院四周圍繞高牆,僅西側外圍牆較低並砌以本地的「貓公石」
玄武岩。
-
大門入口為洋式庭園形制,具有圓環形式的花圃及車道,入口門廊大門採文藝復興形式的內開木門,客廳窗戶使用當時流行的歐式八角窗。因空間特色居於有相當強烈的社交需要,所以採取洋式的待客室及餐廳,高度較高且不需脫鞋。起居空間則採和式的「座敷」,其功能類似現今之客廳、神明廳,是日式住宅中最尊位的空間,內有「床之間」(とこのま)及黑褐色方柱形的「床柱」(とこばしら),是日人精神生活的中心。其旁為次間,功能相當於起居室,為會客的備用空間。
-
另有一些服務性空間如;台所(廚房)、女中室(女傭房)、廊下(北、東側室內通道)為僕人為主人的服務動線,有茶間(餐廳)、日式應接室等。以上日式空間採用榻榻米和檜木地板材料。
-
資訊來源|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