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山水漁業發展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山水里位在澎南半島南岸,南方面臨澎湖外海,海岸有一大片沙灘,沿岸大多是砂礫底質,15公尺等深線距海岸約0.5浬,自古就是澎南地區漁業比較發達的聚落之一。
-
根據大正6年(1917)的調查,當時豬母水的居民有171戶、791人。其中從事漁業的有228人,全聚落有漁船30艘,主要從事船曳網(鱙仔網及狗蝦網)及一支釣;大部份的居民都從事鮪魚(俗稱為「長翅」)及鰺魚(巴朗)地曳網,全年漁獲總值約有2,465圓。聚落的畑地面積共計166.87公頃,平均每戶有0.98公頃(約35,000栽),農作收穫尚佳;總共養65頭耕牛、320頭豬,平均2.6戶擁有一頭牛,每戶養1.9頭豬(古閑義康1917:44-45)。
-
昭和5年(1932)豬母水有居民153戶、818人,其中有322人從事漁業,主要的作業仍然是傳統的地曳網(5組)、船曳網(15組),也引進了鰆浮刺網。水產加工品則有煮乾鰮(俗稱臭肉魚干),蝦米、鹹魚等,產品都挑到雞母塢用舢舨送到馬公,再託到安平的貨運機帆船轉送到臺南的漁行販賣。農業狀況則和大正年間差不多,只是聚落中的耕牛增加為80頭,平均1.9戶擁有一頭;豬增加為336頭,平均每一戶養2.2頭(澎湖廳1932:175-197)。
-
戰後山水里的漁業持續發展,但是到民國70年(1981)農業已淪為休閒式的副業,而漁業則有約80艘左右的機動漁船。山水的漁船主要在東吉虎井花嶼一帶海面從事近海的拖網、延繩釣及一支釣;到民國85年(1996)以後漁船才因為漁獲大不如前而逐年減少。
-
資訊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3輯|2006年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