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清明節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清明冬至是節氣,亦是節日。自冬至起105日為清明節,此時氣清景明,是掃墓時亦是踏青時。紀略說:「清明節,澎人俱於節之前後五日內拜墓祭祖。」後來的林豪澎湖廳志則說是前後十日內。自政府明令四月五日(國曆閏年則為四月四日)為民族掃墓節後,中樞於是日遙拜山西橋山黃帝陵,民間則於是日或前後十日內祭掃祖墳,於澎值得一提者尚有綁大蛤和吃潤餅。
-
掃墓俗語說:「公婆盡看清明七月半」,清明要家祭、要廟祭、更要掃墓。澎人稱送殯送到最後一程叫送上山頭,因墳墓大多在不宜耕作的山坡地上,所以古詩有:「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之句,掃墓當然要登上祖墳(上墓,上台音讀如象)。一般掃墓在清掃後僅略供上糕餅水菓或鮮花一束,在墓上掛(壓)墓紙,此古人掛錢之遺意,亦表示此為有主之墓,告訴返鄉祭掃之親人,此墳已掃。然後上香拜墓燒紙錢,並拜后土,感謝守護墓園的土地公。培墓亦即培修祖墳,昔日缺乏水泥建材,且經半年季風吹拂,墳起的墓已頹圯或夷為平地,培修祖墓要隆重祭拜一番。此外新喪之墓三年內或家有喜事如娶媳添丁、科第高中,掃墓時須備牲醴,在墓碑頂上壓五色紙,掛墓紙時須加紅紙條。
-
糯米大蛤:澎湖海域潮間帶盛產蛤蚌,其中以大蛤最負盛名。大蛤挖開後實以糯米,綁好蒸熟,實為人間美味,清明掃墓為祖先獻上最愛,感謝生前對家人的付出。祭掃後全家分享,將殼撒於墳上,象徵脫穀改運。今日大蛤量少又貴,一般改用柑橘,亦將果皮棄於墳上。
-
薄餅(春餅):林豪澎湖廳志載:「按澎人清明節,家家皆食春餅,其製以麵粉煎成薄片,如鍋蓋狀,而以魚肉雜菜臠切至細,實其中,參以芥醬裹之,亦名薄餅。蓋本金廈之俗也。」可見澎人清明包薄餅祭祖先,由來已久,而其俗來自金廈,只是內容不同而已。今之薄餅先於市上買回薄餅皮,鋪上花生粉,再加上煮熟的菜餚如:細切肉、綠豆芽、冬筍、豆干、蛋、紅蘿蔔、細糖等,花生粉用以吸收湯汁,以免薄餅皮裂開露餡。
-
公祭:昔時清明掃墓,祖墳多者須一、二日方能掃完。自農地廢耕,廣植銀合歡做為燃料,其後瓦斯又取代銀合歡銀合歡任其繁殖,竟致須闢路方能進入墓園,且銀合歡紮根深入,吸食先人屍骨,年年須請怪手剷除。近年來政府為綠化美化澎湖,將濫葬崗變成林圃,鼓勵拾骨進塔,給以遷葬補助,營建納骨塔,湖西鄉計有青螺村中西村兩座。清明節下午二時於塔前公祭,請僧尼道士做法事,掃墓者僅以糕餅素菓祭拜先人,一時納骨塔帳棚下鄉人親友聚會,話舊談新,一年一度。這些掃墓者百年後又將進塔與先人同住此「公寓」,朝夕相處,清明接受兒孫祭拜,年復一年,代復一代。
-
資訊引用|《湖西鄉志》
知識建檔|2017-11-25。知識更新|2020-11-16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