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角關帝廟中元普渡為7月19日,共分五甲,
明治29年(1896)12月底的戶口調查,
漁翁島分署中最大聚落為
小池角,男性849人、女性890人,合計1739人、390戶,為
漁翁島中最大的聚落,故而
竹仔街可與
媽宮老街相媲美。
-
黃清舜《一生的回憶》中提及,每年
中元節普渡由其中一甲負責主普。
日治時期「在
小池角的甲頭中,南甲最為富裕,所以除了道士壇外,還要用木柱及船帆蓋蓋六個壇場,搭建而成的棚子,長三丈,寬、高各丈二,裡面兩旁布壁要掛書、化等等掛軸。前面及中間的隔屏,窗門的周圍要畫花鳥。兩張案桌上則排古董及花瓶等奇珍之物,中排的四、五張八仙桌上排的是盛在大盤、大碗的藝術化食品。左右兩排的桌上則排膨粿(發糕)、米穀、豬肉、魚乾等之類。」
-
1905年《台灣日日新報》對
大城北中元普渡的報導:「
大城北以五大甲,排壇五座,殺豬十餘頭,內所有應用之玩器雜物,以及字書碗盤等件,連日奔走借賃。爭雇有名廚匠,造就植物假山,以及動物肖像。當日聘請道士於放燄口,演什齣之梨園,相徵逐之戚友,亦紛至沓來。」一個小小的
大城北鄉裡竟然殺了十餘頭豬,植物假山、動物肖像、字書碗盤等等,與黃清舜回憶
小池角中元普渡熱鬧情景相媲美。
-
黃清舜又言:「處處加添置淺。淺,是用面盆作底,盆內將糕仔疊高,或用三角餅穿線繞高成為塔形,尖頭還插三角小旗子。
普渡時才能看到這種祭品,可謂
西嶼特有的。各壇中排的最前面桌上都放置宰好去腹內的整個大豬公。如此各壇都盡其所能,好像競賽似的。輪流的甲在壇內
普渡,其他的甲民也要挑祭品到宮口
普渡,廣施無所屬的孤魂餓鬼,給他們食物金銀紙,以安其靈。此時最主要的祭品膨粿,與過年時的甜粿一樣大,但原料因貧富而不同,從蘆黍粿至米粿,而糖不要加多。過年的甜可以保留多天,膨粿則經過一、兩天就變質,所要切成很多小片而曬乾,做為間食之用。與各壇不同的是
大士伯仔,要供奉用紙、竹等貼製的
大士伯、山神、土地公的三尊連腳六尺高的神像,由廟內捧到這裡奉祀,至半夜約凌晨三時才到外燒掉。」今年,
小池角關帝廟普渡,殺了兩隻豬公祭祀,也有三角旗,膨粿有大有小,六尺高的
大士伯仔依舊,只是已看不到以三角餅或糕仔製作的「淺」,帶有比拚的
普渡盛況不再,有稀疏零落之感。
-
然而,
小池角關帝廟的
普渡仍有可觀之處─
囝仔普。阿婆說:夭亡的囝仔,身材太小,搆不到為一般好兄弟準備的大桌。於是,為這些夭亡的囝仔,特別擺設一桌有滿滿零食、汽水的小桌子,有黑松汽水、洋芋片、孔雀餅乾等等,讓這些囝仔也能共享
普渡之樂。
-
往年循例聘請歌仔戲團演出,今年因受疫情影響,改以澎湖當地的舞台車歌唱同樂。
小池角囝仔普是同理心,也是慈愛。也許,明年或者未來的日子,會為這些小鬼頭準備麥當勞與薯條。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1-08-27。知識更新|2024-10-17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