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路

牛車路|影像來源:許玉河老師。

採石造滬牛車路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昔日,牛車是民間重要的運輸與交通工具。上山耕作,落海載運海沙、魚貨,甚至於當作結婚的「禮車」,都少不了它。
-
一般澎湖常見的牛車,兩個車輪之間的總長大約130cm左右,在陸地上與潮間帶,常可看見牛車經年累月行駛,所留下的車痕。然而,馬公市五德里北側海岸潮間帶的海蝕平台,卻有兩種不同寬度的車痕。其一為135cm左右,也是我們常見的牛車車輪跨距。其二,大約為175cm,比一般牛車大上40cm。
-
歐來進先生表示,雞母塢的先民在陸地上採石以建造石滬,為了搬運這些石頭,乃建造比牛車更大的車輛,作為運輸工具。這種大車必須兩頭牛來拉才能拉的動,也因此在海邊留下了兩種不同寬度的「牛車路」。
-
從《澎湖五德歐陽氏族譜》中的地圖顯示有九口石滬,分別為東邊的後壁滬、大崙滬;塭仔尾周圍有三口,分別為塭仔東、塭仔西、白(Pái)滬;塭仔尾以南有四口:角帶、赤威、小見、滬仔。這些石滬有屬於私人的,有的屬於威靈宮的財產。其中的「角帶」,花了五年的時間才完成。
-
五德石滬有些已然荒廢,有些轉型為休閒漁業。然而,海蝕平台上的「牛車路」,卻見證了先民採石造滬的歷史。
-
作者|許玉河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