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井嶼的面積約2.1331平方公里,在連續大雨過後,雖然「山溝」也會出現短小的逕流;但是居民仍然常常面臨飲用水源不足的窘境。根據
日治時期的調查,
昭和10年(1935)虎井可以做為飲用的水井有12口,三年後卻只剩下7口;戰後居民在夏天可以取水飲用的水井約有3到5口,但是一到冬季枯水期,有水可用的井就不會超過3口。特別是
虎井的人口數最多的1940到
1960年代,每年總會出現幾次居民「守井待水」的現象,甚至還要遠到「
田仔」一帶,去取灌溉用的井水來使用。
-
虎井可飲用的水井會不斷減少的原因,主要是
地下水遭到污染;因為
虎井聚落位在沈積帶上,土層厚度較薄,水井開挖過深就會被海水滲透,而造成水質鹽化。也就是因為
虎井的水井都比較淺,所以比較容易出現乾涸、枯竭;而且沈積岩層的滲入過濾效果比較差,不容易濾去來自地面水的污染,所以
虎井的水質多半不佳(翁安雄2003:47)。
-
民國45年(1956)臺灣省政府曾經撥款50,000元補助
虎井、
桶盤等離島,由
馬公本島運水應急的車船費,
民國50年(1961)縣府曾計畫在
虎井開鑿深水井1口,經費360,000元由省補助1/3、縣負擔1/3、受益用戶負擔1/3,來改善
虎井缺水的問題(在
民國53年開工)。
民國59年(1970)馬公鎮也計畫配合省環境衛生實驗所的補助,在
虎井裝設簡易自來水;
民國61年(1972)虎井里簡易自來水經省環境衛生實驗所核准補助動工興建,土木、水電兩部份的工程經費共計475,000元。
-
但是
虎井里先後三次發包開鑿的3口深水井,卻都因為開鑿過深,而造成海水滲透率太高,一直無法做為飲用水源而成了廢井。
民國68年(1979)縣政府又核准補助專款958,600元,再行新開鑿深水井1口,為了確保有可靠的水源,並符合飲用水標準,還委請
地質專家(台大教授)先行電探地層、地點(包括水質、水量)才設計發包。這口井在同年10月2日施工,完竣後水質良好,出水量豐富。
民國70年(1981)由省
自來水公司設計規劃,利用已開鑿完成的深井裝置抽水設備(工程費2,168,000元);
民國72年(1983)市公所也經縣政府轉呈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補助專款396,000元,開鑿淺井(井徑2.5公尺深1.5公尺)收集地面水源來供應里民的飲用水。到
民國76年(1987)又完成新井抽供水設施及舊井整修、抽水管換新,並且計畫將新井的水源再進行淡化,使
虎井居民的飲水獲得長久的改善。
-
民國77年(1988)虎井小型海水淡化廠發包,總經費12,000,000元,由縣政府配合9,800,000元,委託
自來水公司辦理。
民國78年(1989)台灣地區第一座的
虎井海水淡化廠正式啟用,每日出水量約20到40噸;但是淡化機卻頻頻出現毛病,無法滿足里民用水的需求,居民仍然要依賴淺水井的水。因此還先後在「
雙髻仔山」興建了3座儲水槽(照片3-27),由臺灣電力公司
虎井發電廠西北側的深水井抽取井水,和淡化後的海水混合儲存,再輸送到各家戶。
民國87年(1998)又在
西山的
煙墩頂興建一座50噸的儲水槽以供
西山的遊客使用。
民國92年(2003)再辦理
虎井里舊海淡廠整修工程委託規劃設計,在93年
(2004)7月底整修完工(照片3-28),但是仍然無法改善水質(只能供洗滌用),目前居民仍然要汲取淺水井的水源,或者購買過瀘水來做飲用水。
-
資訊引用|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6輯)
知識建檔|2025-05-10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