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7年(1932),久保天隨同尾崎古村、古川梅人等人,到澎湖作史蹟調查,《澎湖遊草》詩集,即為久保天隨此期間的作品。澎湖的人文風俗、交通景物,久保天隨於書中有許多深刻的描寫。其中,有篇<天人菊歌>:
-
纖蘂層英圓靨小,可憐秀色殊窈窕;點點似散黃金錢,一齊浥露媚清曉。
-
到底野趣知者稀,日競紛奢世情非;但怕狼藉疏煙卧,顧影亭亭帶晴暉。
-
傷心昨雨紅紫碎,翻將奇彩換荒穢。彷彿天人自天降,斜貼寶鈿閒弄態。
-
微物何由經變遷,本草遺之非偶然;即今託生孤島裏,疇昔遙自瀛西傳。
-
水犀壓海奔濤急,
媽宮劫火萬蛟泣;虜帥遽死始解嚴,築城改鎮拓原隰。
-
石徑磽䂽著瓊葩,滿目榛蕪歲月賒;莫是梟雄魂所寄,墳前爭放遺愛花。
-
昨游澎湖停舟久,絕愛仙種依郊藪;橐底齎得兩三株,海山千里趁程走。
-
移植幸無生意窮,嫩葉怒萌蔚作叢;何用灌園助汝長,土膏自裨造化功。
-
賺人幽姿柔不脆,看取風韻堪邁世;他年傳播遍塵寰,低亞盆中朵朵麗。
-
君不見天家以菊為徽章,第一秋芳爛有光;此物既甘附庸小,四時繁甤賁南疆。
-
天人菊之歌
-
久保天隨將天人菊比喻為天上仙種,彷彿天上謫仙降人間,托生於澎湖孤島。詩歌中所描寫的「虜帥遽死始解嚴,築城改鎮拓原隰」,為
清法戰爭澎湖之役
孤拔病死於拜雅號之事。也因此役,澎湖軍事地位提升,不僅建築
媽宮城,澎湖水師副將也升格為總兵。
-
1885年3月法軍於三天內迅速占領澎湖。法國占據
媽宮後,很快就發布告示安撫民心:「所發生的是由於兩國之間的紛爭而引起,人民無須負責。同時會盡一切努力,保護無辜者,讓他們免受任何不必要的若難。愛好和平的當地居民現在無須恐懼,而若向他們索取什麼,無論是貨物還是勞力,都將樂意以當前的價格來支付。」
-
在
孤拔嚴格的掌管下,法國士兵若有任何過度的行為,馬上就會遭到制止。甘為霖於
1886年前來澎湖傳教,採錄當時澎湖人對
孤拔的評價:「伊真好膽!I chin ho’-ta。」「伊不只嚴I put-chi giam。」「伊gâu體貼甘苦人I gau the-thiap kan-kho lang。」在當時澎湖人心中,
孤拔是勇敢、正義、仁慈的代名詞。
孤拔因感染惡疾於6月11日病逝停泊於
媽宮港的拜雅號上, 6月13日法艦接獲和談通知,陸陸續續開始撤軍,法軍也在
鬼仔山一帶建立
孤拔等人的紀念碑與墓區。
日治時期,日人妥為照護
孤拔墓,並設有專人維護。「莫是梟雄魂所寄,墳前爭放遺愛花」,可見當時的墓園種有天人菊等植物。久保天隨也從澎湖移植兩三株天人菊帶回臺灣栽植,天人菊在澎湖惡劣的環境中能開得如此燦爛奪目,久保深愛之。也因菊花為日本皇室的象徵,「第一秋芳爛有光」的歌頌,抑是對天皇的尊崇。
-
在久保天隨前來澎湖之前,
昭和6年(1931)工藤祐舜和森邦彥已在澎湖採集到天人菊,但是將之鑑定為匙葉紫菀(Aster spathulifolius Maxim.) ,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原臺北帝國大學腊葉館),目前保存森邦彥等人採集的天人菊標本。
民國37年(1948)澎湖科學調查團來澎湖調查後,團長滕永延發表澎湖島產植物目錄後,天人菊才正式成為澎湖群島的記錄種。當時森邦彥的採集點位於
澎湖本島(23°34'09.0"N ,119°35'39.0"E),透過Google地圖轉換座標,為今日的澎湖第一酒廠園區。森邦彥的採集,也賦予這個座標與天人菊永恆的價值。
-
從相關的研究,原產於北美洲的天人菊
1911年始引進臺灣,本為庭園栽培觀賞,爾後逸出,並於野外馴化。天人菊在澎湖的栽培與野化,不應早於
1911年。
二崁居民自清末移民臺灣,諸多從事漢藥生意。由於熟知本草特性,遂以澎湖常見的野生植物天人菊、艾草與山芙蓉取其莖葉研磨成粉,研製
二崁傳香。燃燒出來的香氣可以驅蚊,是
二崁早期的蚊香,現在則成為
二崁推展觀光旅遊的商品。故而「
二崁傳香」以天人菊為原料的歷史,不逾百年。
-
大約同一時間,原產中美洲和熱帶美洲的薊罌粟,也由日本引進作為藥用及觀賞植物,后來逸出於臺灣南部及澎湖。
1935年臺灣第二回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薊罌粟列為澎湖十種的第九名。薊罌粟的汁液可治眼瞼裂傷、皮膚及梅毒、疣等;根煎藥則治淋病,種子榨油可治疝痛。或許薊罌粟藥用廣泛,兼之花朵碩黃、枝葉鮮綠,在澎湖貧瘠的土地上與天人菊一般燦爛,引人遐想。
-
澎以菊名
-
民國70年謝有溫縣長編輯《澎湖》一書,卷首刊載澎湖縣徽與縣歌,但是並無縣花或縣樹。天人菊何時成為澎湖的縣花,歷年編纂的澎湖縣志或相關出版品無明確的紀錄。
民國73年(1984) 當時的省府主席李登輝先生倡導綠化年,推行綠化美化環境工作,鼓勵各縣市選定縣(市)樹及縣(市)花。隔年,澎湖縣長
謝有溫任內編輯的《澎湖群島Pescadores》一書,始有縣花與縣樹的描寫,分別為天人菊與榕樹。
澎湖縣政府認為榕樹抗風性強,姿態奇異;天人菊則艷麗動人,有堅忍不拔之精神,兩者象徵澎湖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準此,天人菊與榕樹成為澎湖的代表,當在民國73至74年間(
1984-
1985)。在澎湖諸多的植物之中,冠以澎湖二字約有四種,分別為澎湖決明、澎湖爵床,澎湖大豆與澎湖金午時花,為澎湖的原生植物。
澎湖縣政府捨棄上述植物而選擇天人菊,或基於上述植物嬌小不易發現,不如天人菊光彩奪目。
民國80年(1991)6月《聯合晚報》以風鄉菊島稱呼澎湖,菊島也漸漸成為澎湖的代名詞。
-
天人菊,
鎖港耆老稱為學校花,
文澳長者名之為野菊,
南寮有稱之為山菊者,也有人稱之為墓埔草。學校花代表著
日治時期引進澎湖栽培於公學校,為庭園觀賞的植物。山菊或野菊意味著逸出野外,散播於澎湖荒野海濱之地。而
澎湖墳墓多緊鄰海岸澆薄之地,植物群落稀疏競爭者少,天人菊故於此盛開。
墳墓的角落也提供避風的微棲地,
清明時節,天人菊紅黃粉綠參雜於塋塚之間,故而有墓埔草之名。
-
一花一世界,在澎湖的荒野之中,天人菊佔有一席之地,「澎以菊名」。
-
#參考文獻
-
久保天隨,《澎湖遊草》,
1932年。
-
澎湖縣政府,《澎湖群島Pescadores》,
1985年。
-
《聯合報》第16版,綠化美化推行三年,
1988年2月1日。
-
《聯合晚報》第15版,人的故事,
1991年6月14。
-
甘為霖原著,《福爾摩沙素描-甘為霖牧師臺灣筆記》,
2006年5月。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3-11-23。知識更新|2024-05-20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