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海靈為首:1950年代的南甲海靈殿的元宵節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建國日報》創立於民國38年(1949)11月22日,屬於軍方報紙也兼具地方報的性質。有關澎湖的元宵節,初期只報導軍方或民眾服務分社的猜謎活動。1950年代末期,《建國日報》開始關注澎湖元宵節風俗民情,其中,尤以海靈殿的報導最多。
-
民國46年元宵節,《建國日報》言及:馬公市區的宮廟最熱鬧的首推海侖殿(案:海靈殿),因為該殿擁有「神船艦隊」,在任何一次廟會中都是氣派萬千。而且在元宵節當晚「神船艦隊」要出巡四海。從該報導可知。「神船艦隊」指的是廟中的「千秋寶艦–王船」,而千秋寶艦出巡四海,如同神明「查夜」,巡行四境,護佑群黎。當時海靈殿的千秋寶艦,以紅綠燈泡裝飾帆纜,船舷有對聯一副「槳搖千頃碧帆掛萬峰青」甚佳。千秋寶艦不可任意觸摸,否則要招致災難。
-
當時,馬公市區的元宵節,還有許多今天已經消失的習俗活動。首先,婦女會到廟中祈求註生娘娘,服用神前供奉的紙花與香粉吃香粉祈求朱顏常駐,吃紙花「今年吃花、明年生花」,求子得子之寓意。此應是18世紀中期的《澎湖紀略》所記載的澎湖元宵節:「……各廟中張燈,男女出遊,謂之看燈。廟中札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亞公仔一個,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到明年元宵時,另做新鮮花卉、人物以酬謝焉」。西嶼諸多的夫人廟,至今仍保有乞花、還花、完花的習俗,應是古風之遺緒。
-
其次,小孩子除了有兔仔燈,還要在廟燈下「過花燈」,返家時隨手撿兩塊石塊放在口袋,以求體魄堅硬如石。回家後再吃甘蔗,討個甜頭,長的又高又大。待字閨中的少女則會到鄰居家走動「聽香」,偷偷將從鄰居聽來的話,在神前擲筊求證。此外還有考炮城(案:攻炮城),在廟前架起一座假城,前面以爆竹裝成兩個圓圈,遊客距離在兩丈開外點燃小鞭炮擲向炮城,若命中炮城引燃爆竹火花齊放,即可領得一筆賞金。當時,元宵節尚有祈得現金,再將求得之現金購買愛國獎卷,冀望一夜致富。
-
民國81年(1992)元宵節海靈殿一連七天舉辦活動。除了放煙火、摸彩、乞龜等活動之外,也有疊米龜的創始者許輝星等人所製作6000斤的大米龜,更有慶船醮法會,最後以過平安橋、過火儀式結束該年的元宵節。慶船醮法會,頗有昔日千秋寶艦出巡的味道。
-
今日雖然難以重現千秋寶艦出巡,許多過往的元宵風俗也已消失。然時代的淘洗與創新,總是持續地進行著。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5-02-09。知識更新|2025-02-12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