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渡頭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馬公港自古就是澎湖唯一的一個南北風都可以泊船的港澳,但是一直沒有完備的港埠設施。清領初期,只在水仙宮口設有簡陋的渡頭,到光緒13年(1887)以後,因為水仙宮口的渡頭被城牆遮蔽,才把渡頭移到小南門外(今中正路底),同時在大南門外(今民族路底)增設了一個官商碼頭,此後「渡頭」一詞就成了大、小南門之間海岸一帶的代稱。明治36年(1903),開始在媽宮城外的南岸填海造陸;翌年,將第二棧橋以東的新生土地命名為「築地町」(民間常稱之為「築港」)。昭和12年(1937)起,又開工修築馬公港,使3,000噸級的船隻可以自由進出。民國38年(1949)起,政府陸續修復被盟軍炸毀的碼頭,到民國44年(1955)才大體恢復馬公港的機能(許雪姬1990:62-64)。民國80年(1991),當年日本人築港的玄武岩岸壁被拆除後,則改以新建的12層「港務大樓」為新地標。
-
文字來源|馬公市各里小地名
知識建檔|2017-12-24。知識更新|2019-04-27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