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野生紫菜繁殖試驗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澎湖各地海岸的岩礁在冬季常常都會長出品質優良的長葉紫菜,尤其是北部海域所產的紫菜更是口碑卓著,價格不菲。但是野生紫菜的生長很容易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產量並不穩定,因此縣政府從民國56年(1967)起開始試行人工養殖,以期提高野生紫菜的產量,增加漁民的收入。翌年縣政府為了增加野生紫菜的產量,首次補助795包水泥由風櫃里雞籠嶼鋪設面積約300坪的紫菜繁殖場。
-
民國59年(1970)又選定烏崁山水風櫃3里做為岩礁繁殖試驗區,民國61年(1972)各里分別完成紫菜繁殖區掃磯(在岩礁上敷設水泥)工作之後再以人工播苗繁殖,可是成果都不如理想。經過兩次的試驗失敗之後縣政府改變策略,責由設在嵵裡的紫菜種苗培養中心(成立於1969年)將人工培育的紫菜絲狀種苗,分送到各地的紫菜網棚養殖場去進行掛放、試養,最後雖然在民國68年(1979)成功的發展出紫菜人工養殖的技術,但是參加岩礁繁殖試驗的3個里都已沒有紫菜養殖戶了(林文鎮2005a:203-204)。
-
資訊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5輯|2006年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