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反空降堡紀錄

2024反空降堡紀錄|拍攝日期:2024-02-12(星期一)

氣象站前反空降堡

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隱藏資訊

背景概述
-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國共內戰失利,撤退來台,迫使國軍加強台灣各地的防禦部署,在「軍事反攻」的戰略指導下整軍經武,位處台灣海峽的澎湖也因此受到重視。1950年起,海軍對澎湖周遭海域與灘頭全面進行水文測量、加強海上長期巡弋、建立巡邏路線;陸軍則在日軍白團及實踐學社、美軍顧問團的指導下,一面整建二戰日軍遺留的設施,一面新建大量的防禦工事,規模從連級到排級、班級都有,達到全島要塞化的目的。而在這些設施中,也包括反空降堡。
-
戒嚴時期國軍的反空降堡(anti-airborne bunker),是當時用於反制敵軍空降的堡壘,從地面射擊敵軍降落中的低空傘兵,若有殘兵落地則進一步消滅,從而瓦解敵方空降作戰。為了發揚火力,它們通常興建在開闊的平地、人車必經的路口,或政軍設施、機場要地附近。
-
反空降堡外型以圓柱狀、圓筒狀居多,高度在一層到兩層樓之間,上層為環形基座,安置防空武器,可360°對空射擊,平時以球狀偽裝網罩住加強隱蔽;中、下層則是守軍的起居區,牆上開有步、機槍的射口,能向外水平射擊。到了1960年代,台、澎、金、馬各地已可見到這類反空降堡林立,武器通常是美援的M45四管五零機槍。
-
位置、布局、性能
-
澎湖氣象站前方土丘上一座荒廢的碉堡,便是戒嚴時期國軍反空降堡的遺跡。此堡所在的土丘舊名為「山仔頭」,最高處約達海拔11.7公尺,視野相當開闊。
-
在戒嚴年代中,碉堡正後方為澎湖氣象站、右後方毗鄰陸軍澎湖防衛司令部營區,正前方為陸軍澎湖港口指揮部營區(國軍接收的日治時期澎湖憲兵隊營區)及女青年之家房舍兩棟(國軍接收的日治時期澎湖憲兵隊眷舍,西側為獨棟眷舍,東側為雙拼眷舍),左前方為澎湖天后宮。「山仔頭」土丘與前下方地面高低差約達2.5公尺,以擋土牆隔開,西側設有一道簡易階梯,東側還有兩座日治時期開鑿的防空洞,可能為1941年開鑿,供憲兵隊眷屬躲避,之後則由國府接收。
-
氣象站前的這座反空降堡,坐向東北,面對西南,為上下兩層的鋼筋混凝土碉堡,外觀上圓下方,上層圓形胸牆直徑約達5.98公尺、全堡體高度(由地基到上層胸牆頂端)約4.90公尺,上層為防空射擊區,下層則為守軍起居區。上層西北角另設有一個突出的方形單人瞭望哨亭。
-
在碉堡的上層,設有兩道環形胸牆,外牆高約0.85公尺、內牆高約1.1公尺,左前方的內外側胸牆之間,有兩道後來加上去的磚砌混凝土矮牆,用途不明。內側環型胸牆的出入口在左側,是一個直徑約4公尺的環形射擊區,正中央地面隆起一塊長、寬各15公分的正方形混凝土槍座,厚達17公分,用來安放美製M45四管.50機槍的槍塔。
-
M45防空機槍塔為四聯裝、多人操作的武器,為美國Maxon公司於二戰時開發,槍塔總成稱為M45、搭配拖車行動的則稱為M55,但中華民國自美軍取得之後並未細分型號,多半以M55混稱,或直接叫做四管五零機槍。槍塔以汽油引擎帶動電動馬達轉動,能360°水平迴旋,高低俯仰可達-10°到+90°,能對空高射,也能對地面、海面平射。槍塔左、右各有兩挺M2HB重機槍,每挺機槍旁各有一個容量200發的彈箱,可單獨射擊或四挺集火射擊,防空有效射程約達1,500公尺、平射有效射程約1,800公尺。一個典型的M45防空機槍班由4人組成:槍長1人、射擊手1人、裝填手2人。
-
氣象站前反空降的下層,則是守軍的生活區。碉堡的門口設於右側,門外即為通往上層的階梯。堡內設有一條中央橫向走道,串聯前、後兩側四個房間,每個房間均開有一面大窗。而在碉堡地基所在的山仔頭右後方還設有一個防空洞,具備兩個出入口,由外觀混凝土的平整程度來看,竣工時間與碉堡較接近,應為國軍所修建,並非日治時期所建。
-
曾有一說描述「山仔頭」土丘前、後兩側的防空洞可通往堡內,但2022年11月現場勘查得知,後側較高的防空洞是向下開鑿,似未連到堡內;前側地勢較低的防空洞雖然向上延伸轉折,但轉折處再往前行數步即是混凝土牆,並無通往碉堡的暗道,因此傳言內容似待商榷。
-
歷史、變遷、現貌
-
澎湖居民陳修洽先生曾回憶指出:「山仔頭」原為天后宮後方一整片的小土丘,國軍在此設有露天防空火砲掩體,駐軍都從天后宮後方西側的階梯上下,居民常可見到士兵分解保養武器,後來澎湖縣政府馬公市的民族路往南延伸打通,山仔頭從此一分為二,澎防部才將露天掩體重建為反空降堡。
-
由陳修洽先生的回憶,對照《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一輯-中央里復興里新復里長安里》(林文鎮,2006)可知:澎湖縣政府把民族路向南延伸的時間,是1971年民國60年),當時接通了原先山仔頭北方的民族路南端、南方的正義路北端,重新命名為民族路,山仔頭從此分成東、西兩塊。也就是說,澎防部在山仔頭重建反空降堡的時間,可確定晚於1971年
-
再看國防部解密檔案。澎防部1972年曾向陸軍總部申請增建7座反空降堡,總金額為新台幣107萬8898元,此案後來納入「台澎地區防衛作戰陣地編組及工事增建案」一併辦理。在此之後,於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1974(民國63)年8月19日的航照裡,即可見到澎湖氣象站前方有一座環型碉堡,與如今所見的堡體相仿,碉堡前方還有一座小型房屋,右方則有一座較大的營舍,證實了這座反空降堡施工時間約於1972下半年到1973年間,並於1974年8月之前完工。
-
氣象站前反空降堡竣工後,並未獲得良好的維護,隨著國軍撤守,毀壞得更加快速。到了1996(民國85)年12月14日的農航所拍攝航照時,堡體前方的小型房屋已經嚴重坍塌,右方的營舍也已經被夷平,堡體外環胸牆似乎尚未崩塌。2022年11月現場勘查所見與1996年大致相仿,堡體右方房舍地基已經清除,只剩下半堵殘牆靠在土丘邊緣,周遭樹木受到移除,附近也開闢為綠地。至於碉堡上層外環胸牆左側已有部分崩塌,裸露出鏽蝕的鋼筋,而胸牆之間的的磚砌矮牆也有大塊混凝土剝落。
-
2022年10月27日,澎湖時報以「功成身退,澎湖防空機槍堡列歷史建築」為題,報導澎湖縣政府已將氣象站前反空降堡列為歷史建築,予以保存。不過消息見報的同時,澎湖縣文化局文資科並未將此案公告上網。因此全案登錄的指定原因、調研詳情仍不明朗。
-
資料來源|
-
許毓良(2002)。〈1940至1960年代國民政府軍事反攻下的澎湖─以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所藏檔案為主的討論〉。《第一屆澎湖學研討會論文集》。
-
林文鎮(2006)。《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一輯-中央里復興里新復里長安里》,頁29,馬公市公所出版。
-
余光弘(2006)。《開臺澎湖天后宮志》,頁39,開臺澎湖天后宮管理委員會出版。
-
陳修洽先生回憶。
-
國軍史政編譯室影像調閱系統,1965/12/3 。空軍總部來文「為美造M55式50四管高射機槍增裝高低分劃器研究完成請驗收核備」。檔案號49_101.1_3010-2_2_13_00003439。
-
國軍史政編譯室影像調閱系統,1968/12/3。陸軍總部「樂成(防衛台灣)作戰計劃案」來文「賚呈馬公師樂成作戰計劃第二號附件G-反空降作戰第一、二、三案計劃如附件(數量、編號如配佈表)恭請鑒核」。檔案號45_541.1_2290_12_64_00025058。
-
國軍史政編譯室影像調閱系統,1972/5/12。陸軍總部「國防工程建設案(六十年)」案來文「謹呈澎防部增建反空降堡(七)座工程工作計劃三份(如附件)計需預算新台幣(107)萬(8)仟(898)元請核撥專款構建以利戰備」。檔號59_933_6015-3_5_5_00033579。
-
國軍史政編譯室影像調閱系統,1972/9/30。陸軍總部「國防工程建設案(六十年)」案來文「核覆貴部增建反空降堡七座應納入台澎地區防衛作戰陣地編組及工事增建案」統一檢討辦理原工作計劃退還四份希遵照。」檔號59_933_6015-3_5_12_00033579。
-
農林航空測量所類比航攝影像,日期1974/8/19。卷號63p025,片號0269,影像快照碼5gji-idxq-2fea-sfpg
-
農林航空測量所類比航攝影像,日期1996/12/14。卷號85p091,片號139x,影像快照碼7dn8-5xx5-nbjc-sg9v
-
地籍圖資網路便民服務系統。https://easymap.land.moi.gov.tw/Index#
-
總教官報報。深入金門-反空降堡。https://blog.xuite.net/ttnunyleo/twblog/135633534
-
作者|吳令丞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