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雙心石滬紀錄

2021雙心石滬紀錄|拍攝日期:2021-07-15(星期四)

雙心石滬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同義詞彙|頂隙滬
-
雙心石滬最早是今七美鄉東湖村居民顏充、顏玉吉兄弟合建的石滬,因為位在「頂隙」北側海崖下,所以稱為「頂隙滬」。後來石滬因為不堪風摧浪襲而傾倒,由第二代的繼承者顏恭委請吉貝村的師傅(據說綽號叫「芭樂師」)重新設計成「一房兩窟」的形式。1980年左右七美鄉積極推動觀光發展之後,頂隙滬因為擁有居高俯瞰地理的優勢而開始受到青睞,後來逐漸以其特殊的「雙心」造形而被稱為「雙心石滬」迄今。
-
雙心石滬顏恭過世後由顏東繼承漁業權,在顏東舉家遷居高雄之後則委由堂兄弟顏本教代管。顏本教可以說是雙心石滬的末代經營者,他除了配合潮汐去巡滬捕魚之外,民國83年(1994)還曾在石滬北伸腳的內側養殖過石花菜,來賣給別人製作成冰品。不過這口石滬的北伸腳因為直接面對風浪的衝擊,比較會發生坍塌,尤其是遇到強颱的侵襲時更容易傾倒;民國84年(1995)七美鄉公所就曾經基於吸引觀光客的考量,而撥款補助顏本教修復過一次。顏本教去世之後,則先後又有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及文建會,分別在民國90年(2001)民國96年(2007)補助經費給鄉公所辦理修復,以期留住雙心石滬的原貌。
-
建築形式
-
據說雙心石滬最早是一口坐西北、朝東南的石滬,滬房位在今北伸腳的尾端,也是「一房兩窟」的造形,但是其原始格局已無從查考。如果把顏本教「由顏恭吉貝村芭樂師設計一房兩窟的舊滬」的說法,和吉貝村耆老「日治時期林博首創在舊瀨仔南及西礁尾兩口石滬的滬房內增設一道『岸仔』,專供滬主捕捉臭肚魚」的報導連結起來的話,則所謂的一房兩窟可能就是在滬房中分隔出左右相通的兩個水深不同的集魚區的意思了。
-
這個開口朝東南的舊滬後來被颱風吹倒,顏恭又請吉貝村的師傅在現址重建新滬。這次的重建不但把石滬的朝向做了180度的翻轉,同時也把滬房的兩個集魚水域改為前後相套接的今貌。據說這兩個集魚水域不但水深不同,功能也季節性的差異;內側集魚區水比較淺,冬季的漁獲比較好;外側集魚區水比較深,夏天的漁獲比較多。
-
其他特色
-
築滬捕魚是一種非常原始的陷阱漁法,也是一種世界性的潮間帶漁撈技術,並不是只有澎湖才有。澎湖的漁滬因為都是用岩石構築的,所以習稱為石滬,其捕魚的原理是滬堤在漲潮時完全淹沒在海面下,讓魚群可自由到滬堤內覓食;退潮時滬堤則逐漸露出水面,來阻斷到石滬中覓食或避風的魚兒游回深水海域的退路,以方便漁人撈捕。因此在白天退潮時我們可以站在七美鄉東湖村海拔30公尺的「頂隙」海崖上,俯瞰海崖的雙心石滬,騁思於彷佛由兩顆心套疊而成的滬房中,但是漲潮時站在同樣的海崖上就不會有太特別的感覺了。因此要欣賞石滬的造形之美就必須配合海水的漲退,如果時間不對的話那就只有望著海水興嘆的份了。
-
資訊來源|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
位在澎湖縣七美鄉東湖村,聞名全臺的雙心石滬,原稱為「頂隙滬」,原本是「二窟一滬房」的石滬形態,早年由白沙鄉吉貝嶼「芭樂師」設計,後來因為颱風吹襲傾倒,所有人顏恭委請吉貝師傅設計滬牆及滬房,再建造新石滬,並於昭和十二年(1937)完工。石滬是澎湖人設置在潮間帶的捕魚陷阱,這座位在七美鄉的「頂隙滬」因雙心造形優美又象徵「心心相印」意涵,多年來深受情侶遊客喜愛,並以「雙心石滬」聞名。55石滬玄武岩建造,有內、外滬房結構,左伸腳末端成螺鉤彎,右伸腳有陸地銜接岸邊,滬內並設有魚井,石滬左伸腳十餘年前因海浪拍打受損並維修。因為石滬在戶外環境是長期受風浪侵襲,也經常會有自然毀損狀況,民國一百一十一年(2022)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再度邀請吉貝石滬修復老師傅謝銘受,領軍多人前來修補因年初寒流來襲受損的雙心石滬
-
資訊引用|續修七美鄉志(2023年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