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荷治時期
鄭氏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技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嶼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上交通
空中交通
陸上交通
06|衛生
醫療院所
疾病防治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08|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知識分類|
類:
產業
農業
農業發展
類:
產業
漁業
漁業發展
區:
馬公市
興仁里
興仁里漁業
───
興仁里農漁業的發展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興仁里
聚落西側的海岸位在
馬公
南灣的底端,東南岸則必須越過一大片丘陵地才能到達,都不利於漁業發展;聚落東、南、北三面都是旱地,西面有一片沼澤低地,水源相當豐富,自古農業就比較發達。根據
大正6年
(1917)
的調查,當時
雙頭掛
(今
興仁里
)有居民149戶、683人;其中兼業的漁民有149人,大多從事船曳網漁業,全聚落只有5艘小舢舨,年漁獲總值僅約547圓。旱田的面積則有118.67公頃,平均每戶有耕地0.8公頃(約30,000栽),聚落中共有耕牛53頭、豬293頭,平均每一戶養將近2頭豬,每2.8戶擁有一頭耕牛,一般6口之家都可以勉強維持溫飽(古閑義康1917a:30)。
-
昭和5年
(1930)
雙頭掛
人口有148戶、697人,業漁者有45人,其中有20位專門在從事
鰮焚寄網
(只有1組);但是因為聚落離海太遠,作業相當不便,只有5艘從事船曳網的舢舨,獲利遠不如鄰近的
烏崁
,平均收入每年約在30到50圓之間。居民仍然多從事農耕,全聚落的耕牛增加為96頭,平均每1.5戶擁有一頭牛,所養的豬也增加為345頭,平均每戶養2.3頭,農業收入每年約在100到150圓(澎湖廳1932:108-111)。
-
戰後初期
興仁
居民仍然大多以農業維生,全里約有14艘舢舨,在
鎖港
到
烏崁
之間海域捕捉鱙仔和臭肉鰮(使用
焚寄網
)。
民國40年
(1951)
農曆7月的一個晚上,
興仁里
有3組
焚寄網
在
烏崁
頭附近海域作業;所有的漁船被突然颳起大風吹翻,里民雖然立即出動救援,仍然有5人不幸罹難(一組約10人,3組共有30人左右)。那一次的海難深切的影響到之後里民從事漁業的意願,原本從事漁業的里民陸續改行去做工(泥水工或採石工),或進入
海軍第二造船廠
工作,使
興仁里
的漁業逐漸成為絕響。到
民國65年
(1976)
前後農作收入也越來越低,年輕一輩多不願再從事耕作,農地逐漸廢耕(楊金燕1998:44、47)。
-
文字引用|
馬公市
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九輯|
興仁里
烏崁里
知識建檔|2024-11-26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引用書籍
|
▲隱藏連結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九輯興仁里烏崁里
|
第60頁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東石土地公宮仔
|
東石村
|
寺廟
烏崁洪姓祖祠重建落成碑記
|
烏崁里
|
文物
靖海宮重建碑記
|
烏崁里
|
文物
懋靈殿重建落成碑記
|
興仁里
|
文物
烏崁興仁畜牧業
|
烏崁里
|
畜牧
烏崁鰆流刺網漁業及曳繩釣漁業
|
烏崁里
|
漁業
烏崁鰮焚寄網漁業
|
烏崁里
|
漁業
烏崁農漁業發展
|
烏崁里
|
漁業
興仁里農漁業的發展
|
興仁里
|
漁業
文石
|
工業
后螺陳姓
|
合界村
|
族譜
后螺楊姓
|
合界村
|
族譜
后螺葉姓
|
合界村
|
族譜
水門仔
|
湖西村
|
建築
鹽埕
|
成功村
|
地名
網垵
|
池西村
|
地名
長岸
|
後寮村
|
地名
水窟
|
沙港村
|
地名
西寮
|
中西村
|
地名
中寮
|
中西村
|
地名
平台知識總數
7,316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