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講美后壁山與阿班仔山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日治初期,港尾吳賡年抄錄吳氏神主牌與先人留下之族譜資料,修撰《延陵堂吳氏族譜》。吳超五又名吳賡年,清末港尾社人,童生出身。依據蔡光庭的研究,其遷澎始祖為吳旋,漳州海澄人。從該族譜所載,吳旋派下自道光10年(1830)起便有諸多吳氏先人葬於「后壁山土治公西畔」,又有道路稱為土治公路。此處后壁山究竟是指何處?土治公廟又在哪裡?從澎湖地名辭書與地方地名記憶中,似乎無法找到一個確定的答案。然吳氏遷澎七世祖中有位縀娘亦葬於后壁西土治公之西畔,吳賡年並註明后壁為「今名共同墓地」。依據《台灣總督府檔案》,昭和3年(1928),規畫港尾鄉272番號為共同墓地,獸類死體掩埋地為港尾鄉271番號,兩塊墓地緊鄰。透過地籍圖資系統轉換,共同墓地為今日講美段178號,獸類死體掩埋地為174號,兩者緊鄰。
-
講美保安宮即位於講美段178號邊緣,保安宮旁尚有一塊化煞碑。保安宮碑記提及:宮址未決擇之先,其地偏於一隅行人鮮少,本村先賢陳長澤為求繁榮桑梓俾利行人,壬子季冬倡導民眾捐款創建奉祀連元帥。陳長澤也就是為清末日治時期名人陳潤陳長澤於壬子年(1912)勸捐修建連元帥廟,連元帥為北營鎮守將軍。在此之前,陳長澤亦於明治辛亥(1911)修建張元帥廟於港尾鄉東側,張元帥為東營鎮守將軍,爾後再改名為靈應廟。故而講美人稱靈應廟為東邊廟,保安宮為西邊廟。
-
從《延陵堂吳氏族譜》所載,最遲於道光10年(1830)后壁山一帶已建有土治公廟,此廟可能後來風雨侵蝕而無人照料,迨至大正元年(1912)再由陳長擇倡建,並遷建北營連元帥於此以鎮之。至於后壁山究竟何指?澎湖人所謂的「山」有諸多不同的意義。第一為山頭,如太武山拱北山之類;其次,山指島嶼,如澎湖山就是澎湖諸島;第三,山為種植甘藷、花生的田地,有別於菜宅種植菜蔬;第四,山指墓塚,出殯也俗稱的「出山」;第五,山就是指荒山野地。講美的后壁山,可理解為聚落後方的荒野墓地,因此「其地偏於一隅行人鮮少」。
-
講美后壁山,為今保安宮一帶。最遲於道光年間已建有土地公廟,為墓塚之地。大正元年,陳長澤重新倡建並遷北營於此處,爾後再規劃此地為共同墓地,以為先靈棲身之所。
-
另外,有五世祖葬於阿班仔山。阿班仔亦即「亞班」。「南北通商,每船出海一名,即船主。柁工一名,亞班一名,大繚一名,頭碇一名,司杉板船一名,總鋪一名、水手二十餘名、或十餘名。」亞班為通商航海船上的工作人員之一,胡建偉澎湖紀略》〈三月二十五日渡海紀所見〉:「……亞班攬篷索,上下等懸猱(占風、望向者曰亞班,緣篷桅而上,登降盤旋,了無怖畏)……」。
-
簡而言之,亞班就是船上占風望向之人。講美「阿班仔山」應為清代港尾鄉帆船航行時,亞班事先觀風瞭望的山頭。另一處地名船埔頭,應與阿班仔山相鄰近,講美村的港口位於聚落北岸,也就是后壁山之後,阿班仔山極可能是今嵵板頭山北側的山頭小地名之一。講美東北海岸象鼻的之處的山頭,視野清朗,能觀八方,或為咸豐年間吳氏先人墳塋所載的阿班仔山。
-
#「廳地方費所屬地無料貸下許可ノ件(白沙庄)」(1928-01-01),〈昭和三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三卷內務〉,《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7368021。
-
作者|許玉河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