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嵵裡船曳網漁業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嵵裡船曳網漁業的歷史據說距今已有350年以上,大正10年(1921)左右全聚落約有14組,昭和5年(1930)有11組。漁場主要有嵵裡虎井桶盤八罩望安)和漁翁島西嶼)等5處底質為岩沙或泥沙,水深約18公尺以上的海域。漁期從農曆10月到翌年6月(約9個月),主要漁獲是臭肉鰮和烏鱙仔;臭肉鰮在11月到1月比較多(以11月為盛漁期),烏鱙仔則盛產在4月到5月,平均一個月出海的天數約在10天左右。
-
船曳網出海時一組使用2艘漁船,每艘船搭載6個漁夫,先在水深約6公尺以內的沙質海域,用小型拖網捕捉足夠的狗蝦做為魚餌。到達漁場發現魚群之後兩艘船就開始灑餌誘魚,同時由網船視潮流及風向選擇適當的地方下網把魚群包圍起來,然後將曳綱交給另一艘友船拖著網具前進,網船上的漁夫則分別在船的頭尾兩端起網取魚。漁獲最多的時候一組一天可能有3,000台斤的臭肉鰮或2,000台斤的烏鱙仔(兩種魚不可能同時出現)。
-
嵵裡船曳網的漁業組織一般都是12人一組,所使用的漁船和網具可能都是組頭獨資購置的,也可能是網具由組員合資購置,組頭只負責船隻。漁獲多運到馬公的漁市場販賣,或賣給聚落中的水產加工業者製成煮乾鰮,獲利的分配方式是先分一定的成數給漁船及網具,剩下的再平均分配給漁夫(上引書:214-222)。
-
資訊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4輯|2006年
知識建檔|2021-12-06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