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五德餌砲紀錄

2023五德餌砲紀錄|影像來源:吳令丞。拍攝日期:2023-03-18(星期六)

五德餌砲

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同義詞彙|五德假砲
-
五德水泥假砲,雖然坊間通稱為五德餌砲,但它的位置在日治時期劃歸於猪母水社(今馬公市山水里),而不是雞母塢社(今馬公市五德里)。它是日治時期1920年代,澎湖島要塞司令部所興建,用來欺騙限武條約的產物,並不是日軍於1941年二次大戰期間興建的防空誘餌,也沒能吸引美軍飛機投彈。坊間產、官、學、業界流行的說法,純屬誤解。
-
假砲興建的原因,起源於日本於1922年大正11年)簽訂《華盛頓海軍條約》後,由於條約第19條限制美、英、日三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海軍基地和要塞必須維持現狀,造成澎湖施工中的猪母水社砲臺、外垵社砲臺被迫停工。1923年大正12年),澎湖島要塞司令部便在陸軍大臣首肯之下,祕密在當地分別興建兩座假砲塔,冒充真砲,用來欺騙英、美兩國,使其誤認為在簽約前就已完工,以便之後以日常修理名義重新安裝真砲,但最後真砲因故並沒有裝回來。因此,用「猪母水假砲」、「五德假砲」取代「五德餌砲」的名稱,可能較符合史實。
-
◎外觀
-
五德假砲位於馬公市五德里澎防部五德營區東北方約250公尺的荒野窪地中。施工者在當地向下挖出一座半掩蔽陣地,前方則有一道半環形、涵蓋90°的擋土矮牆。陣地中央,以水泥澆灌成一座上窄下寬、圓盤狀的全包覆式砲塔,具有仿造的雙聯裝砲管。外貌約略類似日本帝國海軍「四五口徑四一式36公分砲」。
-
假砲周邊為窪地,四季經常積水,而在原地、後方都形成池塘,即使冬季乾旱時期也積水不退,造成丈量不易,目前僅知砲管長約10.28公尺。當地緊鄰澎防部五德營區,一旁有戰備道,目前土地仍為軍管區域難以開闢,周邊的防風林與雜草因此得以快速生長,必須披荊斬棘才能進入,從而形成口耳相傳的探險祕境。
-
◎歷史
-
五德假砲、外垵假砲,兩者起源於日本陸軍在第一次大戰年代便期待在澎湖島要塞設置的外垵社砲臺、猪母水社砲臺,是用來防禦敵艦砲擊、掩護馬公要港的長程岸防砲臺。
-
1912(明治45)年8月「要塞整理案」建議,應在外垵社猪母水社各設置一座砲臺,以30珊榴彈砲為武器。此案延宕數年,到了1921(大正10)年,參謀本部頒布〈要塞整理要領〉,除了再次肯定澎湖島要塞需要長程火砲以掩護馬公要港,也把規劃的武器修訂為35珊加農砲塔(優點在於彈道更低深、射程更長、威力更強,且配有砲塔,可提供砲班操作兵員更周全的防護)。〈要塞整理要領〉頒布後,陸軍築城部隨即在同年6月2日開工興建外垵社砲臺,猪母水社砲臺也在8月10日跟著開工。

-
然而兩座砲臺生不逢時,遇上了限武條約。一戰結束後在美國主導下,1921年11月,美、英、日、法、義、荷、比、葡、中九國召開華盛頓會議,意圖限制彼此海軍軍備擴張,並解決太平洋與遠東問題。此會議最廣為人知的結果,即是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義五大強國簽署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對於各簽約國在條約期間(1922年2月6日至1936年12月31日)海軍主力戰艦的噸位比例做出嚴格規範。條約第19條裡,美、英、日也彼此限制對手在太平洋地區擁有的海軍基地和要塞內容,明訂:「美國,英國和日本同意,對於下列各自領地上的海軍軍事基地和要塞,維持本條約簽訂時的現狀。」
-
由於澎湖群島位列日本在太平洋擁有的島嶼領地之一,自然也受到條約規範。1922年2月27日,陸軍大臣對築城部本部長下令停止澎湖島要塞進行中的築城工事,猪母水砲臺、外垵社砲臺被迫停工。
-
儘管《華盛頓海軍條約》意圖透過限制各國的軍備與嚴格稽查,達到形式上的和平,私底下依然暗潮洶湧。例如第19條明文規定:「前文規定的維持現狀,意指:在上述特定地區,不得興建新的要塞或海軍基地;不得以任何措施增建『現有的』海軍修理與維護設施,也不得增加地區內的岸防工事。但是,上述地區在承平期間海軍及軍用各類設施、武器的例行性保修替換勤務,可免予限制」,只要刻意曲解,就可成為猪母水砲臺、外垵社砲臺「超前部署」興建假砲、營造完工假象,等待日後換上「真砲塔」的伏筆。
-
1923(大正12)年6月4 日,澎湖島要塞司令官島內國彥在上呈陸軍大臣男爵山梨半造的公文〈猪母水及外按社砲臺管理に関する件〉(公文編號:澎司甲第一三七號)中,便提出請示,希望上級對於猪母水社外垵社砲臺在陸軍築城部澎湖島支部廢止之後的後續管理事宜下達指示。山梨半造很快給予了回應,摘譯如下:
-
猪母水砲臺、外垵社砲臺在配合華盛頓條約廢止之後,仍建有擬裝砲塔,由於擬裝砲塔主要目的為以假亂真,故為了避免間諜侵入,在工程管控和國際公開場合都須以真正的砲臺工程來稱呼,絕對禁止任何外來者窺探,並且要嚴格取締。此外為了讓外界信以為真,對外公布時,可以簡要的敘述兩座砲臺的模樣,規範外界只可遠距離視察拍照或用望遠鏡觀測,至於猪母水餌砲由於位在道路旁邊,旁邊便不必設置遮蔽物,好讓來往馬公港船艦上的人員用肉眼就能遠遠瞥見這座砲臺。」
-
澎湖島要塞司令部與陸軍大臣之間,類似前述有關猪母水社外垵社砲臺管理事宜的討論案件,在同年10月11日、11月16日都還有公文往返,證實兩座砲臺停工之後,澎湖島要塞仍在原地繼續建造「擬裝砲塔」,也提及擬裝砲塔周邊工事補修的費用為當年度預算日幣六百円。
-
由此可知:猪母水社砲臺、外垵社砲臺受到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第19條牽制而停工之後,澎湖島要塞司令部為求突破條約限制,在陸軍大臣指示下暫時以水泥構築假砲塔,等待之後換上真砲管,這才產生了後人訛傳的「五德餌砲」、「外垵餌砲」。而「二戰期間日軍以餌砲吸引美軍投彈」的說法,純屬訛傳罷了。
-
◎小故事
-
有趣的是,由於猪母水假砲、外垵假砲興建時,《華盛頓海軍條約》各個締約國正瀰漫爾虞我詐的氣氛,1923年10月11日澎湖島要塞司令部上呈陸軍大臣的公文裡,司令官島內國彥竟以防範疑似外國間諜的語氣,詳盡報告了一位外籍人士在澎湖的活動。
-
公文裡記錄:幾天前的10月6日,曾有一位英國籍宣教士從高雄來澎湖布道,這位宣教士名為Montgomery,時年41歲,當時的住所在臺南市竹園町二丁目三十八番地,有三名子女,他是和妻子與臺灣的僕人一起來澎傳教的。報告的結尾,島內國彥以戒備的語氣表示,要注意這位宣教士是否和進行假砲工程的人員接觸,並請憲兵隊特別注意他的行蹤。
-
這位「躺著也中槍」被懷疑的英國籍宣教士是誰?他不是什麼間諜,而是臺南神學院第二任校長滿雄才牧師(Rev. W. E. Montgomery),其妻為瑪麗亞牧師娘(Mrs. Maria Montgomery),1910來臺。
-
滿雄才牧師來澎的機緣,乃是因為1920年代,大嶼(即今日七美)的夏傳夏宰兩位堂兄弟努力奔走之下、設立「福音堂」展開傳教,事蹟傳到臺灣本島後,1923年滿雄才(Rev. W.E. Montgomery)夫婦遂帶領神學生王興武抵達大嶼,正式將當地的基督教友納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成員,定名為「大嶼教會」。滿雄才牧師終其一生或許完全料不到,當年來澎傳教的行程,竟然受到澎湖島要塞司令部與憲兵隊的高度注意,差點被誤認為讓假砲軍情敗露的外國間諜!
-
作者|吳令丞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