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靈德溫王殿重建沿革碑記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蓋本邑先人,於明末衝過驚濤駭浪,自金門渡海抵澎、歷經蓽路藍縷、披荊斬棘,茸茅作寮,捕魚維生,初居董姓,嗣而陳、顏、高、蔡等諸姓,陸續遷僦,迄今歷三百餘載。邑之東南,有一奇景,為一條浚溝,侵入崁下岩石,小孔朝天,每遇海風呼嘯,波濤汹湧,則由石罅噴出一道煙浪,蔚成奇觀,遠聽其聲,有如風櫃音調,故取名曰風櫃尾。嗣經行政變遷,今名曰風櫃里。回溯開基之肇,先人由原籍分奉神聖香火,供祀各寮中,後集眾議,興建廟宇於北崎山麓,合祀各寮聖尊,為里民供祀中心。旋於清雍正年間,將廟址遷徙邑南,改建新廟,名曰溫王殿,歷今二百餘載。而今流水亨通,漁業鼎盛,里民安居樂業,誠蒙溫王之德被也。祗以原址白蟻為害,雖經於光緒三十五年,歲出﹝次﹞丙午,暨中華民國十四年,歲出﹝次﹞乙丑等年間,整修四次,而白蟻仍然蠹食,廟貌日頹,里民莫不為懷。斯時,幸得顏傑、顏顯瑤、高自茂、高得和、陳添丁、陳耀昆、高澤龍等共謀策劃,重新遷建,乃擇斯地重建新宇,改名為靈德溫王殿。建自民國五十四年乙巳花月,至同年季冬之月告竣,歷時整年,所需建費新台幣壹佰肆拾餘萬元。廟址背負北山,面臨風櫃洞,山明水秀,左右相扶,地靈人傑,神恩浩蕩,里運潭禧。惟斯廟重建於民國五十四年迄今,已閱三十六星霜,其間歷久失修,木衰題剝落,風侵雨蝕,廊庶﹝廡﹞傾圮,雲壁污毀,瓦甍斷裂,廟貌已呈陳舊,何以伸禮神之心,莫展椒糈之儀,是以神雖顯赫,亦須壯觀廟貌,兩者並重。鄉中耆老有鑑于此,倡議重建,爰于成立重建溫王殿籌組委員會,並推顏天培為主任委員,詢謀眾議,策劃事宜,鄉里士民,鳩工庀材,俱見輸誠捐貲,四方君子,莫不傾囊敬助,計籌得新台幣壹億元。爰擇于八十六年六月二十日出火,同年十月廿二日未時興工,至民國九十年七月告竣,日夜經營,歷時五年餘,溫王殿嶄新面貌,若浴火鳳凰,巍然挺立矣。而今粉堊凝霞,翬飛煥彩,雕樑畫棟,輪奐靈光,蔚然壯觀,而溫王神威赫濯,佑我黎民,更無涯涘矣。爰撰俚句,勒諸貞王民,以垂久遠,是為記。
-
中華民國九十年歲次辛巳年桂月吉旦
-
文字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十五輯風櫃里
知識建檔|2025-02-13。知識更新|2025-02-14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