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鐵線漁業發展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鐵線自古就是一個以農業為主要生計的聚落,大正6年(1917)鐵線尾的人口有51戶、303人,其中從事漁業者只有23人(只佔7.6%);主要漁業也只有2組以鎖港為根據地的船曳網(使用單船),漁業收入十分有限(年總產值僅約46圓)。從事農業的人數有231人(約佔76.2%),全聚落的畑地有66.04公頃,平均每戶約1.30公頃(約47,000栽);總共養26頭牛、120頭豬,平均每2戶有1頭牛,每戶養2.4隻豬,利用農閒時期到臺灣本島出稼(打臨時工)的人也不少,約有60多人(古康閑義1917:52)。
-
昭和5年(1930)鐵線的居民有49戶、215人,農漁狀況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從事水產業則只有28人,主要的漁業有鰮焚寄網(俗稱「臭肉罾」)、雜魚船曳網漁業等;鰮焚寄網,主要在鐵線西側的內灣和鎖港東方海面作業。全聚落共飼養88隻豬、47頭牛,平均每戶養1.8隻豬,每1.04戶有1頭牛。(澎湖廳1932:142-143)。
-
戰後初期臺灣經濟景氣一片蕭條,鐵線里的居民多只能依賴傳統的旱作農業維持生活。民國四○年代以後部份的居民也在政府的輔導下積極的發展焚寄網漁業來增加收入,但是因為人口不多,沿岸又少有舟楫之利,成果仍然十分有限,僅有的兩組焚寄網民國70年(1981)左右也陸續歇業,目前則只剩下一些休閒式的海釣船及沿岸採集漁撈活動。
-
資訊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2輯|2006年
知識建檔|2021-12-07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