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蔡府張府大王廟紀錄

影像分類:寺廟廟宇  2019蔡府張府大王廟紀錄|拍攝日期:2019-08-22(星期四)

蔡府張府大王廟

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望安島的東南方海邊,東安村行政區內俗稱「龜壁崁尾」的沙灘高處,有一座簡樸的小廟,以大約215度(磁方位角)的坐向,坐西朝東,靜靜佇立著。
-
這座廟宇為簡單的水泥結構,屋頂呈木形馬背造型,上覆紅瓦,外牆塗覆淺黃色油漆,正立面貼有深紅色二丁掛瓷磚。門口設有一道不鏽鋼門柵,門楣未懸掛紅綾,也沒有御旨牌。廟內空間狹小,大約僅容兩人進出,正中央設有一座神龕,構成基本的格局。廟旁則設有一座簡易的鐵製銀爐。
-
站在廟門口向內凝視,可發現供桌上的供品定期更換,香爐維持香火不輟,供桌正立面貼覆紅色劍帶造型的磁磚,在龍邊刻有「蔡大王」、虎邊刻有「張大王」字樣,交代祂們的名銜。神龕上兩座小巧的神像,受著清茶與香火供奉,透過壓克力玻璃的窗眼,眺望遠方將軍島秀麗的輪廓,也俯瞰海面上來往的漁船。滔滔的潮水,就這樣在蔡大王、張大王的門前起伏漲退,春秋變換,從日到夜,轟鳴不息。望安當地耆老通常將此廟稱為「戇考宮仔」,但沒有正式名稱。
-
「戇考」何許人也?他是望安鄉將軍村的漁民陳媽考(1915~2014),綽號「考仔」或「戇考」,也是小廟的興建者。陳媽考為何要在望安島東南方海濱擇地建廟呢?這涉及一段意外撈獲海上浮屍的往事。
-
陳媽考壯年時為將軍村「榮進益」漁船船長。在1950、60年代,澎湖的動力漁船噸位普遍為20到30噸、發動機輸出低於30匹馬力,而「榮進益」噸位直逼40噸,發動機輸出可達90匹馬力,可說是當時澎湖噸位與設備數一數二的大型漁船。
-
1960年民國49年)年1月,正值新年前的農曆十二月,陳媽考駕駛「榮進益」號漁船到嘉義縣東石鄉附近海域「浮白腹」(按:以流刺網捕撈台灣馬加鰆,學名Scomberomorus guttatus,俗稱白腹、白北),完成後駛入彰化縣鹿港鎮的漁港整補。同月14日,陳媽考的「榮進益」漁船駛離鹿港,正要返回澎湖的途中,在港外大約500公尺海面發現兩具男性浮屍,便將其撈起,帶回澎湖縣望安鄉潭門港報警處理。澎湖縣檢察單位獲報後,派員到望安驗屍,但因浮屍身上沒有任何文件,無法判別姓名,只能先由望安警察分局發出通告招領,幸好數日後就得到了回音。
-
原來這兩名罹難者分別為時年40歲的男子蔡■振、43歲的男子張■南,兩人都是來自苗栗縣苑裡鄉海岸里的居民。兩位罹難者的家屬蔡天華、張文貴於同年1月22日抵達望安確認身分後,遺體交予相關單位火化,由家屬將骨灰帶回故鄉安葬。
-
善心的漁民陳媽考,此後漁業發展飛黃騰達,他認為是蔡姓、張姓罹難者冥冥中的護佑,於是在望安島東南方俗稱「龜壁崁尾」的海濱覓地建廟,將兩人尊稱為蔡大王、張大王,雕刻金身(神像)供奉,有文、武之分,以每年農曆十一月廿九日為其生辰(按:換算日期,可能是1959年12月18日,是否為當年法醫相驗後推論的死亡時間,則未可知),這就是望安當地耆老俗稱的「戇考宮仔」。陳媽考也為蔡大王、張大王另外雕塑了一對金身,供奉在自宅。截至2017年止,兩位大王的乩身,皆由陳媽考的小女兒擔任。目前「蔡大王、張大王」小廟由陳媽考的後人自發性的灑掃祭拜,眾多子孫們回到望安、將軍時,也會前去祭祀。
-
陳媽考的外曾孫女許婉珊表示,蔡大王、張大王非常靈驗。她舉了一則親身經歷證明確有其事:她小時候與外婆(陳媽考的次媳)同住,自己的房間就在神龕後面,當她就讀國中、年少輕狂時,跟媽媽偶有齟齬。有一回,蔡大王、張大王透過姑婆降駕,媽媽問事,兩位大王語出驚人的告知「小孩深夜偶爾會跑出去遊蕩,要多留意」。許婉珊回憶,當時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的偷溜出門,竟然會被神明抓包,要大人多關切自己,令她咋舌不已!
-
一起撈獲無名遺骸的事件,輾轉促成了另一起建廟供奉的事蹟。口述歷史的細節雖有錯漏,卻不影響陳媽考善行義舉的信念,以及知恩圖報的溫暖人情。「蔡大王、張大王」小廟的興建背景與神蹟,還會在望安與將軍兩個離島,代代相傳下去。
-
附錄:「蔡大王、張大王」有應廟歷史考證經過
-
「蔡大王、張大王」小廟,在望安當地,耆老通常稱為「戇考宮仔」,但沒有正式名稱,也未正式見於地方文獻紀錄。直到2011年11月24日,望安文史工作者曾文明先生以電話訪談陳媽考先生,才首度將「張大王與蔡大王」的故事與「戇考宮仔」的歷史付諸文字。曾文明除了記錄口述歷史,也找到了1955年民國44年)1月23日《中央日報》第5版的一則海難報導,由報導裡提及「將軍村漁船撈獲兩具男性浮屍」,推測為這起事件應為「戇考宮仔」的佐證資料。此事亦收錄於2014年出版的《望安鄉志》〈上卷〉,「戇考宮仔」自此獲得地方方志記載。
-
然而,曾文明所找到的報導細節,人、事、時、地、物與與「戇考宮仔」事件明顯出入。該篇報導提及撈起浮屍的海域在望安潭門港外,發現的漁民姓名則是葉開佛,漁船也不是「榮進益」號,並非陳媽考,所以實際上是另一起獨立事件。可惜陳媽考在2014年過世,曾文明對於「蔡大王、張大王」興建時空背景的考證,就此停擺了好幾年。
-
2017年10月,吳令丞透過「在澎湖生活的100個理由」作家徐佳慧小姐、望安鄉民凌嘉宏先生、將軍村民俞清涼小姐的協助,聯絡到陳媽考的外曾孫女許婉珊小姐,補充了相關細節。許婉珊指出蔡府、張府大王的金身,有一文一武之分,生辰為每年的農曆十一月廿九日。但陳媽考究竟是在哪一年撈獲兩位罹難者,許婉珊限於時間久遠,且非當事人,也無從查考起,考證作業再度陷入僵局。
-
到了2023年,「張大王與蔡大王」事件的考證,總算出現突破。張朝勝、曾文明、吳令丞繼續爬梳澎湖縣文化局建置的「澎湖記憶數位資料庫與檢索系統」,克服介面原始、僅有影像檔而無數位化文字的種種困難,終於在《建國日報1960年1月16日第4版、1960年1月27日第2版尋得相關紀錄,證實:陳媽考是在1960年民國49年)1月14日在鹿港港外500公尺海面撈獲兩位罹難者遺骸,這兩人分別姓蔡、姓張,其家屬則在同年1月22日由苗栗苑裡趕到澎湖望安認領遺體。
-
2011年追查到2023年,「蔡府大王、張府大王」的身世終於真相大白,也解開了長久以來的疑惑。走筆至此,不禁要問:如果《建國日報》資料庫當年能完成文字數位化,是否就可讓研究者在陳媽考仙逝之前完成考證,而不用耗費這十二年進行漫長的追尋呢?
-
作者|吳令丞
-
參考來源|
-
建國日報1960年1月16日第4版
-
建國日報1960年1月27日第2版
-
《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臺灣省文獻會
-
望安鄉志》〈上冊〉
-
特別感謝|
-
凌嘉宏先生、徐佳慧小姐、許婉珊小姐、陳媽考先生、張朝勝先生、曾文明先生、俞清涼小姐
-
為了尊重當事人隱私,本文未刊出陳媽考先生小女兒與次媳的姓名。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