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
通梁漁港有東、西兩道堤防,最早在
日治時期,只有一小段東堤,供漁船停泊及阻擋東南方的海浪。
1959年,才由縣府自籌經費,僱請當地村民,新建東、西兩堤,同時增高原有的堤岸。當時重機械比較缺乏,施工上相當借重人力,所以先用混凝土灌製堤基,做成水泥框架,再以人力搬石塊去填充疊砌,這種施工法的缺點是對風浪的抗力較差,常常需要整修。
-
1967年跨海大橋興工期間,以
通梁漁港做為工程船的停靠港,為了應付大型船隻的出入需求,於是疏濬港内泊地,並且擴建防波堤280公尺(許神會1977:259)。
1981年,再由縣政府籌款40萬元、
白沙鄉公所出資57萬元,加上村民樂捐款項,總共集資153萬元,興建東、西碼頭,成為現在的漁港規模。
-
通梁漁港開囗朝南,比較不受
東北季風影響,但是附近多沙質淺灘,航道難以維持,
1983年縣府曾浚深航道650公尺,
1985年再改建碼頭93公尺,現有泊地約1.1公頃。
-
漁港内有一個魚類集貨場,69歲的老村長鄭秋申表示,
1970年左右,
通梁有近70艘漁船在捕尖仔(尖仔小管),一艘船每次進港都有上干台斤的漁獲,就在碼頭直接交易,非常熱鬧,所以
通梁人都稱這個集貨場為「小管場」。一直到
1986年韋恩颱風重創澎湖之後,許多漁船被吹毀,海裡也見不到尖仔的蹤影,
通梁漁業才慢慢的沒落
-
文章來源|澎湖的傳統產業建築。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