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東衛魚灶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澎湖雖然是一個適合發展漁業的島縣,可是在漁船尚未普遍動力化之前,全縣的漁獲收益量卻不很高。到民國41年(1952)以後,在各級漁政單位的大力輔導下,澎湖的動力化漁船逐漸普及,漁獲量也大增;接著政府又積極獎勵、發展及改良焚寄網漁業,終淡為澎湖的漁業創造了將近30年的榮景,民國60年(1971)曾以20,044公噸的產量,稱冠全國的焚寄網漁獲量(陳憲明、林文鎮主編2003:147)。焚寄網的主要漁獲物包括臭肉鰮、丁香、鱙仔、小管等。除了鮮煮(或煎)之外,大多製成乾製品外銷臺灣中、南部。在民國45年(1956)到75年(1986)之間,全縣各大小聚落幾乎都有人在從事漁產加工,一時之間製造魚干的「魚灶」到處林立,甚至以農業為主的村落都不難見到魚灶的煙囪。東衛里魚灶主要設在東衛派出所呂氏宗祠之間,由呂伯達與呂物格等人經營;安宅里也有蔡賜在「山尾」所經營的魚灶。這些魚灶都以煮臭肉魚為主,業者從其他村落標購臭肉魚來加工,再裝箱運送到馬公甚至臺灣的漁貨行販賣。
-
資訊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8輯|2006年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