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雄關稅局馬公支關紀錄

影像分類:古厝  2014高雄關稅局馬公支關紀錄|拍攝日期:2014-08-16(星期六)

高雄關稅局馬公支關

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隱藏資訊

同義詞彙|馬公税關支署、稅關馬公支署
-
鄭紹裘先生在《高雄關稅局馬公支關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中說:「澎湖在明代曾為中國陶瓷貿易的轉運站而盛極一時,但荷蘭人於明天啟4年(1624)佔領台灣,而將台灣開墾為其亞洲貿易的中繼站後,澎湖的地位遂為台灣本島所取代。清末列強僅要求台灣本島開港,澎湖從未被考慮,甚至海關亦僅設於基隆、淡水、高雄與安平等處,馬公從無獲得一席之地。」
-
清日乙未之役後,台灣和澎湖群島之主權割讓給日本。日本為貫徹其南進政策,即積極建設台澎,於明治29年(1896)3月設立「台灣總督府安平稅關」,並規定除了基隆、淡水、安平、高雄四處台灣主要港口外,其他小港口一律禁止與外國貿易往來,但執行後卻嚴重影響了台灣居民生活必需品之供應,故於翌年明治30年(1897)開放八處所謂「特別輸出入港」,重新允許與外國貿易往來,「媽宮港」即是澎湖地區唯一的輸出入港。
-
明治31年(1898)11月設置「安平稅關媽宮出張所」,後升格為「安平稅關媽宮稅關支署」,明治35年(1902)5月更設置本縣八罩島稅關監視署漁翁島稅關監視署,以加強各港口的緝私工作。
-
明治36年(1903)起,媽宮港進行建造陸軍、海軍及商用三個棧橋,且在旁側實施「填海築地工程」,並將填海新生土地提供作為「海關」、「貨物堆積場」、「市場」之需,明治42年(1909)拆除媽宮城南面城牆。同年支署再升格改稱為「台灣總督府稅關馬公支署」,明治39年(1906)在商用碼頭東側(今中正路與中山路交叉口)落成磚石造西式承重牆辦公廳一棟,此建築在日治時期是澎湖地區最先採用洋風式樣的官方建築,建築主體為一層樓,角隅設有二樓高之瞭望塔樓。
-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治政府為簡化組織提升效率,於昭和19年(1944)1月1日起,將基隆、高雄兩稅關併入港務局組織系統,馬公即改設為出張所。惟至民國39年(1950)末政府遷台後失去大陸市場,馬公的貿易逐漸蕭條,商業也一蹶不振。迨至民國86年(1997)1月高雄關稅局組織再奉令變更,該支關即更名為「稽查組督導課督察四股馬公辦公室」,並由該股指派資深股員駐守以迄至今。翌年,將辦公房舍加以整修做為該局員工訓練中心,並提供該局同仁旅遊澎湖住宿之用。民國89年(2000)1月,日治時期興建之「稅關馬公支署」建築物,因歷史悠久,頗具文化價值,經奉准列入「澎湖縣定古蹟」。
-
建築形式
-
日本因清日甲午戰爭而取得台灣、澎湖管轄權,此時日人為了戰略考量把澎湖馬公做為南進政策的根據地。並於日治初期(1895-1912)十多年間持續改變原有聚落空間結構與地貌,又基於馬公港之戰略位置與碼頭地區腹地狹小愈趨不足,因此澎湖廳提出填海築地增加腹地之計畫。明治36-38(1903-1905)的三年間,馬公港在三個棧橋旁側之海域進行了多次的填海築地工程,其新增之土地分別提供做為市場、關稅所等之用。
-
填海所需土石部份是從拆除城牆中取得,在這段期間為更有效率管理澎湖海上貿易業務之便利,日人於明治31年(1898)設立了「安平稅關媽宮出張所」來處理澎湖稅關業務,而後在明治39年(1906)於現今馬公港第三棧橋東側落成一棟洋式建築,此棟建築即現今的「澎湖縣高雄關稅局馬公支關」。
-
建築的構造及建築特色
-
高雄關稅局馬公支關的整體建築構造是屬於承重牆系統。根據本支關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現場調查與訪談得知,其建築本體為二個時期所建造而成,第一時期是在明治39年(1906)所興建,其牆體材料主要是硓𥑮石,後因其業務量與空間需求之增加,原空間已不敷使用,於是增建了以紅磚牆體為主的倉庫空間。惟相關文獻皆未有第二時期增建之記錄,因此對於第二時期之增建年代當無法確切考證。
-
第一期的主要承重壁體結構為硓𥑮石,外牆分以灰泥粉刷、洗石子裝修及部分油漆粉刷;目前現況外牆之牆面則是以鵝黃色漆料塗刷。第二時期的主要壁體結構為磚造,壁體厚為1.5B(約36cm),外牆表面以洗石子裝修,部分以漆料粉刷。在內部隔間牆部份主要為木板夾泥牆,厚約20cm,表面施以白灰粉刷。
-
第一時期之建築部分為瞭望塔樓、業務辦公室、倉庫辦公室、會客室及值日室等,全以硓𥑮石為主要結構構造。
-
第二時期所興建之儲藏室與煙毒犯室為磚造承重牆構造,疊砌方式為英式砌法,其構築方法為一層頂磚、一層順磚交錯疊砌,繼之逐層疊砌。
-
由於馬公支關主要建築結構為承重牆構造系統,因此對於門窗開口之大小與形式,在設計上會受到其跨度、機能等影響,而在門窗開口部之砌法,除了方形開口部外,還有弧拱式及平拱式二種砌法。
-
馬公支關屋頂為二種形式組合而成,在辦公室與倉庫等主體建築部分為「寄棟造屋根」(近似傳統建築之歇山頂),在塔樓部分則為「寶形造屋根」(近似傳統建築之尖頂)。
-
日治時期興建之關稅局馬公支關辦事處建築物主體為「洋式」一層樓建築物,正面右側角隅設有二樓高之瞭望塔樓。門廊立面採用拱門式設計,辦事處前則為巴洛克造形窗戶,設計成對外業務受付窗口(檯),方便前來洽辦事務的民眾。主要構造為磚造承重牆,建築物四周樑柱處,砌築斜柱來加強建築物的結構。並搭配渦卷形柱頭修飾,增顯建築物的美感。馬公支關建築物,在日治時期是澎湖地區最先採用洋風式樣的官方建築物,頗具歷史文化價值。
-
資訊來源|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