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分類:人物照  影像來源:曾文明老師。

徐坤泉

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徐坤泉(1907-1954),澎湖望安將軍澳人,12歲遷隨家人遷居到高雄旗津,曾在澎湖名儒陳錫如於高雄所創設的私塾「留鴻軒」,及「旗津吟社」研讀漢詩,後遷往臺北,之後遠赴中國,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完成學業。畢業後擔任《臺灣新民報》社海外通信記者,昭和10年(1935)回臺接學藝部記者,負責編輯該報的學藝欄,有一年多的時間。
-
這一年多可說是徐坤泉文學創作生涯的重要時期,他以阿Q之弟的筆名,在《臺灣新民報》連載《可愛的仇人》、《靈肉之道》、《暗礁》等白話通俗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獲得社會廣大的回響,以《可愛的仇人》的為例,在連載期間已相當受讀者歡迎,而出版之後,2個月內,連續發行3版,其作品「一時家傳戶誦,雖人力車夫,旅社女傭,也喜讀這些作品。」這些作品之受歡迎,迎合大眾口味的通俗題材之外,徐以白話文交雜方言文字,書寫大眾的生活經驗,頗得大眾的認同所致,而這也成為徐往後作品的特色。
-
徐主編《臺灣新民報》學藝欄期間,以通俗化,消遣娛樂為導向的編輯方針,引起相當的爭議。昭和12年(1937)臺灣總督府廢止新聞漢文欄、禁壓漢文刊物的措施,徐也在同年離開《新民報》,短暫赴中國發展後,回臺接手《風月報》的編輯工作。徐任主編後將這份以騷人墨客追逐風月,聯吟詠贈藝旦、女給的刊物,轉變成以白話文作品為主的文學性刊物,內容包括抒情散文、生活隨筆、新詩、歌詞、笑談、短篇小說及中長篇連載小說文藝創作,而原先刊登的謎學、文白夾雜小說及舊體詩的比例減少,整體而論,當時的《風月報》在其策劃下不再是一份少數舊文人吟風弄月的刊物,而是趨向大眾化的文藝刊物型態。徐氏的作品〈新孟母〉、〈中國藝人阮玲玉哀史〉即在此刊物連載。
-
昭和13年(1938)年底徐氏漸脫離《風月報》的編務,遊走各地經商,之後徐氏曾任汪精衛政府和平建國軍的參謀,日本戰敗後,臺灣島內發生「八一五獨立事件」,徐氏被捕,後以無罪開釋。恢復自由後,徐在北投開設「文士閣旅館」,民國39年(1950)底受聘至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從事臺灣省通志稿學藝志的編纂工作,也重燃寫作熱情,發表數篇作品,民國48年(1959)肝癌發病逝世,結束其多姿多彩,且備受爭議的一生。徐坤泉的作品不少,通俗小說之外,散文、雜記也有相當的數量。
-
當然日治時期在文學上有成就不僅以上所述諸人而已,像寓居臺灣北部和天津的李漢如,他擔任《臺灣日日新報》記者,主編《新學叢誌》,著有《耐儂詩話》;應聘至旗山、朴子等地授課,致力於漢學推廣的陳春林;同樣在外地擔任教席多年的盧耀廷等,沙港人陳清奎等,這些人的詩文皆有可觀之處,在澎湖文學發展史下也占有相當重要的角色。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文化志》
-
筆名阿Q之弟、老徐,出生於望安鄉將軍村將軍澳),當地人稱他為「全仔」,大正7年(1918)隨家人遷居高雄旗津,曾在宿儒陳錫如所創設的「留鴻軒」及「旗津吟社」研讀漢學詩文多年。昭和2年(1927)遷居臺北,後在留學中國風氣的激盪之下,負笈廈門英華書院、香港拔萃書院,再由香港前往上海,進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大學畢業後,最初擔任《臺灣新民報》海外通信記者,足跡遍及日本、南洋等地,也開始從事小說寫作。昭和10年(1935),從菲律賓調回臺北總社後,曾任《臺灣新民報》學藝欄編輯,並發表一系列雜文外,還開始以連載方式發表長篇小說《暗礁》、《可愛的仇人》、《靈肉之道》,後來並結集出版,成為大眾暢銷小說,擁有中下階層廣大的讀者群,就連人力車伕,旅社女傭,都喜歡閱讀。
-
《臺灣新民報》在昭和12年(1937)3月31日結束了漢文欄的刊行,徐氏於4、5月赴中國大陸發展,幾個月返臺,恰好《風月報》正擬復刊,聘請他擔任主編,但他由於經常往來上海、香港、華南等地經商,自昭和13年(1938)底,他便逐漸脫離《風月報》編輯工作。後來《風月報》因經營不易而於昭和18年(1943)10月被迫停刊,他便轉往中國大陸大陸發展,在湖南長沙擔任永安堂虎標萬金油的總經理,頗有建樹。
-
戰爭結束後,徐氏涉及「八一五獨立運動」(「又稱臺灣獨立事件」或「臺灣自治事件」)一案,民國36年(1947)7月9日獲判無罪,到臺北北投經營「文士閣旅館」,其酒席的善美,在臺北有口皆碑。
-
民國39年(1950)9月,獲聘為「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協纂」,與廖漢臣合纂《臺灣省通志稿.學藝志.文學篇》,任職期間,曾在《文獻專刊》發表〈臺灣早期文學史話〉,並完成《臺灣省通志稿.學藝志.文學篇》乾嘉時期之前的部分,且重新開始在《豐年》、《學友》等雜誌發表作品。惜天不假年,民國43年(1954)7月11日因肝癌病逝,年僅48歲。
-
徐氏日治時期擁有最多讀者的小說家之一,他的長篇小說中以《可愛的仇人》名氣最大,所以從1936年初版以來,到1998年尚有出版社為其重新再版。據徐氏於《可愛的仇人》自序中說:「在台灣這樣的環境,要寫成一篇能被認為『大眾化』的小說,是難上加難的事,老先生輩好古文,中年先生輩好語體,青年同志們好白話,既然所謂『鄉土文學』,有時亦當用臺灣鄉土的口音造句描寫,所以這部《可愛的仇人》,是以不文、不語、不白的字句造成的,其目的在於能普遍讀者諸君,內中定有許多的俗字俗句,希望讀著諸君加以斧正諒解!」由此可看出他是一位頗具創作用心的臺灣鄉土文學前輩作家。
-
徐氏一生的作品如下:
-
一、長篇小說:1.《可愛的仇人》(1936初版);2.《暗礁》(1937初版);3.《靈肉之道》(1937初版);4.《新孟母》(1937~1942連載,未完)。二、小品文:《島都拾零》(併入《暗礁》,1937初版)。三、傳記報導:《中國藝人阮玲玉哀史》(1938~1939連載,未出版)。四、未結集之隨筆、小品文、詩二十餘篇。
-
五、論著:
-
1.《台灣省通志稿》:〈學藝志–文學篇〉(與廖漢臣合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0出版)。2.〈台灣早期文學史話〉(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文獻專刊》,1951出版)。3.《台灣省通志稿》:〈學藝志–文學篇〉乾、嘉時期之前部分(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2出版)
-
文章來源|曾文明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