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可以除濕祛蚊,更是禮敬砷明不可或缺之物。自古以來澎湖人篤信佛道教不分的民間信仰,除家家戶戶都有早晚皆須焚香禮拜的砷明廳外,村中大小砷廟、營頭、土地公祠、萬善堂隨處可見。一年中除初一、十五外(店家初二、十六)歲時節慶與砷佛誕辰至少有廿、卅之多,可見每年於祭祀上所費不貲,而線香的需求量更是龐大驚人,故常見善男信女跪於拜墊,兩手合十,焚香默禱,讓心願隨著縷縷的香煙裊裊上昇,翳入緲緲的天聽,傳遞給於無形中監臨的砷明。
-
製香的原料如蔑仔香腳、鋸屑灰(即木屑粉末)和紅膏(將香腳浸紅用)皆須由台灣進口,極為不便,故澎湖如有能製香的香鋪,必能大發利市。而
湖西鄉中西村中寮30-1號翁嘉良所經營的「順合成香鋪」,是澎湖惟一能自製線香的香鋪,從其高祖父創始至今,經五代傳承,已有百年歷史。先是其族人偶於台灣習得製香技藝,回澎後傳授其高祖父,至其曾祖父翁盛時已成一家族企業,至少有6個以上散居各處之零售商,按時到店批發零售,幾乎壟斷澎湖線香市場,因而富甲一方,當時以田契登門告貸者不計其數。戰後國共內戰期間,通貨膨脹導致物價高漲,所謂「四萬換一塊」,貸者僅以一枚雞蛋即可贖回田產,家道遂中衰。翁盛歿後其子翁再添、翁文程繼承其業,亦盛極一時。當時已有台灣進口之線香,然而當時離島鄉下交通極為不便,無機車、貨車,無
跨海大橋和離島交通船,翁再添一家子女眾多,或製香或曬香,或包裝,或行銷
白沙、
西嶼及各離島,而翁文程一家由長子翁恩深製香,再交由他以單車行銷
湖西、
澎南。翁文程歿後翁恩深不再製香,而翁再添歿後,由其子翁順田、翁順利承其業。先前製香全憑手工,速度慢品質差,翁順利開始引進機具,改良技術,提高效率與品質,如以攪拌機將鋸屑灰與黏著粉均勻混合,以打光機使線香表面光滑細緻(第一次打底時將鋸屑灰附著於香腳時不用,其他三次要打光),而包裝紙與包裝盒亦由台灣設計製作,因而順合成的澎湖香始能與外來的台灣香競爭。現在則由翁順田之子翁俊雄、翁嘉良兄弟持續經營。
-
早期沒有其他競爭業者時,每天大約可以製作200多斤的香,從早到晚都不休息。製香材料主要有竹子、黏粉和香粉,都是從台灣購買。製香師傅從清晨4、5點左右就開始工作,工作場所裡除香腳為竹子外,其他材料幾乎都是粉末狀,所以鼻子常常會吸入許多粉末,電風扇只能吹著角落,以免吹散粉末,所以內部非常悶熱,製香師傅幾乎都汗流淶背,是非常耗費體力的工作。
中西村製香業以傳統的方式來製作,過程非常費工費時,幾乎都是手工完成,因為要把香粉沾黏到香腳上,如果以機器攪伴會造成香粉分布不均勻,燒出來的香的味道前後不同。製香前會先將竹子浸水,再經過陽光曬乾,如此一來竹子燃燒才能完全,然後將香腳的2/3浸入水中,再放進以楠樹樹皮製成的黏粉裡,滾動數次後,讓黏粉附著在香腳,之後才可以黏住香粉,這個動作稱為打底。打過底的香腳,放進香粉中來回滾動著,讓香粉均勻地附著在香上,再把香束展開成美麗的扇形,再用手工將香粉一層一層包覆上去,因為用手工處理,所以過程中必需讓粉均勻分佈在竹子上,香粉的厚度視香的大小而定,一般的香要塗抹4至5次,約耗時4至5個鐘頭。塗完香粉的香腳有許多水份,需要放到太陽底下曬1天或1天半,等香腳的水份曬乾後,還要用紅色染料將香腳後半部染紅,染完後需曝曬半日,過程繁複,不論在材料與工藝上都不馬虎。
-
便宜的香因為在材料上節省成本,會加入碳酸鈣成分的材質,但碳酸鈣燃燒較快,且會產生對人體不好之氣體。用傳統方式製作的香,不但燃燒時間較長,其氣味和燃燒後的氣體較為安全,且香灰不像廉價香會結成一塊。但台灣製香業者大量傾銷,與走私入境之大陸廉價香,使得製香產業開始沒落,現在一天大約生產6、70斤,營業已一落千丈,僅能糊口維生。然近1、20年來澎湖寺廟至少有2、30間重修,新廟連續3年及落成10週年須作醮慶讚,而一貫道公共堂與家庭佛堂如雨後春筍般紛紛設立,所需之線香較往年更為龐大。加上近年來每逢颱風過後,隨土石流流入河床、大海,再隨北風漂至澎湖之香木如紅檜、肖楠甚多,拾得香木者將不成材部位截斷,研成粉末,委託順合成製成特製香,此亦事業之一大轉機,在此樂觀其成。順合成香鋪至今仍堅持以傳統方式製香,希望祖先傳下來的產業可以發揚光大。
-
文字引用|
湖西鄉製
知識建檔|2024-11-16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