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荷治時期
鄭氏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工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嶼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上交通
空中交通
陸上交通
06|衛生
醫療院所
疾病防治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08|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知識分類|
類:
產業
漁業
傳統漁法
類:
產業
漁業
漁法技術
區:
馬公市
虎井里
虎井里漁業
───
虎井地曳網漁業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地曳網漁業
俗稱「牽網」又稱「
牽罟
」,是所有漁撈作業之中動員的人力最多,男女老少都可以參與的漁業,漁獲以鰮魚為主。
虎井
牽網作業的海岸大多屬於砂礫海岸作業地點主要有「垵仔」(包括「
寮仔口
」)、「
盤山窩
」、「
煙墩下
」(
角仔
)、「
海者下
」、「
田仔
」、「
南勢灣
」、「雞心」、「
石壁
」等處,以垵仔為主要的作業區。雖然漁場都是砂礫底質,但是網的下綱(沉子綱)仍然難免會被海底的珊瑚礁石絆到,因此作業時還是需要有人潛到水中,以備在網綱勾住礁石時立刻排除障礙(翁安雄2003:96)。垵仔和雞心的捕魚權從
日治時期
起就歸社里的公廟(即全聚落)所有,為了公平起見,都採取一天輪流由一組(一張網)作業的方式來分配捕魚權。社里所有的網組每年春節都要到公廟抽籤,來決定輪流使用漁場的順序,公司再向網組抽取一定比例的漁業金(稱為「抽分」),做為公廟建醮經費的主要來源(上引書:97)。至於其他的漁場則採取「發現者為先」的原則,由先發現網位的人專用。
-
牽網漁業全天都可以作業,在白天作業有專人「站山頭」(站在海岸或山頂上)觀察魚群;待確定魚群的位置就通知居民去牽捕。夜間作業則要搖舢舨船出海,拿一支釣竿插在船頭的水裡面,憑魚群啄撞釣竿的感覺來判斷魚踪;風浪過大,人力無法搖動舢舨前進時,還要派人下海「泅水」,直接以身體來感覺有沒有魚群(翁安雄2003:98)。
-
地曳網
是一種團體經營的漁撈活動,作業的漁網從幾十或幾百公尺長都有,由合夥人各出幾塊網片合組而成。
昭和5年
(1930)
虎井
有十組「
地曳網
」網組(習稱為「公司」),每一個「公司」都有名稱,做為公廟「抽分」、「犒將」等的分配依據。網組的股份依「網袋」、「網腳」、「網艚」(舢舨)來劃分,「網袋」算2.5份或3份,「網艚」算1份;「網腳」(含網繩)以4塊網算1份,每塊長度約有2尋(3公尺左右)。網袋、網艚都由網組的「頭家」出資,網腳由其他股東認股;網份都以世襲方式繼承,隨著財產的鬮份來分割(上引書:98-99)。
-
早期牽網的漁獲都是以鹽醃製,供自家食用,常常會發生無鹽可用,或鹽價過高的困境;日治
大正2年
(1913)
左右才出現煮乾法(
虎井
、
桶盤
都稱為「煮熟魚」)加工製造的鰮魚「魚脯」(魚干),翌年
虎井
就有3名煮乾鰮業者,之後陸續增加,到
昭和4年
(1929)
已增加為12名。大部份的魚獲都交給固定的「
魚灶
」加工製作成魚脯出售,扣除頭家的成本之後,股東再依各人應得的額份分帳;其中「泅水」探魚群(含潛水排除礁石)的人分得3份,負責在網船上下網的人各分2到2.5份;其他在岸上牽網具的人則可以分得1到1.5份不等。實際上漁獲的加工製造多由「網份者」經營,在分帳時頭家通常都會預先扣下總額的2到3成,做為貼補出網人的修繕費用,按額份分帳的金額都只是總原所得的7到8成而已(上引書:98-100)。
-
資訊引用|
馬公市
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6輯|
2006年
)
知識建檔|2021-12-05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引用書籍
|
▲隱藏連結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十六輯虎井里桶盤里
|
第77頁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大厝內
|
紅羅村
|
地名
許周素雲
|
馬公市
|
人物
李益女
|
馬公市
|
人物
劉培初
|
人物
蘇銀河
|
人物
張動九
|
人物
阮觀智
|
人物
呂耀堂
|
瓦硐村
|
人物
蔡豐盛
|
湖西村
|
人物
葉惠
|
馬公市
|
人物
許周素雲
|
馬公市
|
人物
李益女
|
馬公市
|
人物
吳玉
|
西安村
|
人物
劉培初
|
人物
呂耀堂
|
瓦硐村
|
人物
張動九
|
人物
蘇銀河
|
人物
蔡豐盛
|
湖西村
|
人物
葉惠
|
馬公市
|
人物
黃見享
|
馬公市
|
人物
平台知識總數
7,305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