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顯濟殿記錄

影像分類:寺廟廟宇  2023顯濟殿記錄|拍攝日期:2023-11-03(星期五)

顯濟殿

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隱藏資訊

同義詞彙|尖山顯濟殿
-
顯濟殿坐落於尖山村,坐北朝南,位處尖山聚落西北邊,亦即在澎17號鄉道的西側。顯濟殿創建於清乾隆辛丑年(1781),早年在坑仔頂建廟,日治大正10年(1921),遷移現址重建,現在廟貌為民國63年(1974)所重建。 顯濟殿主祀神為顯濟靈王,亦即晉之相國謝安,從祀神有謝元帥(謝玄)、文衡聖帝等。
-
資訊來源|臺灣地名辭書(澎湖縣)
-
《歷史沿革》
-
澎湖縣歷史建築尖山顯濟殿創建於清乾隆46年(1781),是由王維羆公倡首,洪淳鑒公甫之,建廟於坑仔頂;而後再由洪豁公字丕通倡遷建於現址,澎湖縣湖西鄉尖山村8鄰尖山81號,土地影響範圍為尖山中段第1258、1259、1262及1264地號,是裴載地万傳統廟子技術記憶的實體博物館。尖山顯濟殿是葉根壯在33歲時規劃的作品,屬於壯年時期的前期代表作。葉根壯是澎湖大木師傳系統的第三代,更是名匠葉媽利體系的直屬弟子,師承葉得令。葉根壯一生的匠藝見證澎湖傳統廟宇構造體系的變遷,承襲傳統木架扇構造廟宇的規劃。壯年期間,面臨鋼筋混凝土構造的導入地方,嘗試木架扇結合RC構造梁柱,接受新式材料的挑戰,站穩大木師傅地位。人生後期又面對全新RC構造建築營造趨勢,可以說經歷澎湖廟宇建築營造發展之完整年代。
-
這座廟宇外觀形式可見前落(前殿)、中落(拜殿)、後落(正殿)的量體組合,正殿左右為護龍,前殿左右是五間室,護龍與五間室之間為天井庭,整體形式相當接近馬公天后宮馬公靈光殿廟宇建築的正立面。從屋頂形式來看,前落(前殿)與後落(正殿)做前後雙屋坡,屋脊的脊堵雙面皆有剪黏裝飾,由莊順就施作,兩端屋脊採三山脊(燕尾脊),脊上也是有剪黏裝飾;中落(拜殿)亦為前後屋坡,屋脊為透脊,兩端脊頭做如意頭;正殿左右的護龍及前殿左右的五間室的屋頂,也是前後雙屋坡,中間屋脊亦為透脊,脊頭做八卦頭。
-
藝術價值方面,顯濟殿的鑿花作品出自名匠黃玉瑤之後,黃文欽與黃文豹兄弟雕工精細,層次清晰,富有立體感,充分表現出斗座的主題特性。彩繪名師黃友謙反映地方產業精緻的題材表現,西式立體畫風運用在門神表情的呈現,具有相當程度的辨識度。泥作師傅莊順就在剪黏的剪裁功力扎實,不論是雙龍搶日,或是八仙過海,總能表現活靈活現的姿態。其他還有牆堵的龍、虎、麒麟等造型的泥作裝飾表現同樣精細,具有相當的保存價值。至於建築價值部分,顯濟殿集結四大匠藝體系的名匠作品,不但是澎湖傳統廟宇從木架扇構造系統轉型木架扇結合RC梁柱構造系統的前期代表作品,更是集結見證彩繪畫風從傳統歷史故事題材轉為富有海洋產業地景的地域特質。
-
顯濟殿舊址在坑仔頂,初名為「靈王廟」,僅以硓𥑮石砌築廟宇本體。該地自然湧水,四季不斷,故俗名稱為水溝頭。初建時,廟貌約2、3坪,僅容數人。而創建者王維羆(族譜記為王惟羆),尖山王氏三房第五世,擁有三桅透西船與上海、天津通商。其自唐山分靈,請回謝安金身(現供於廟內,神像高約8寸)。奉祀謝安之神號,初稱謝府靈王,後改稱顯濟靈王。謝玄是為謝府元帥。二者合祀,村民稱之為「文官掛武帥」。
-
昭和18、19年(1943-1944)時,成立善堂「簡易堂」,供奉文衡聖帝,民國35年(1946)雕塑金身。大正10年(1921),洪瑞徵倡議集資重建,及至民國54年(1965)方動二興工,費時2年3個月,耗資新台幣50萬元,於民國56年(1967)告峻。民國76年(1987)因韋恩颱風侵襲,有所修繕。
-
《顯濟殿的創建歷程》
-
嘉慶21年(1816),因澎湖季節氣候多變的環境下,在村内仕紳洪豁的倡議之下,將廟遷建至現在的尖山村現址(當時地號為1259),成為第二代顯濟殿;大正10年(1921),又有洪瑞徵議集資重建,在洪春元、蔡清波、洪和次、王春吉等人支持下,籌建第三代顯濟殿,不過,第三代顯濟殿竣工後,依舊難以抵禦澎湖的氣候衝擊,陸續有建材劣化,廟體建築出現多處破損,地方仕紳王禮遂而提出再次集資重建顯濟殿的作法,並在洪清雲、宋春連、洪振強及本社區四甲代表宋偏、洪祝融、王河獄、洪求臣等人的共同支持下,發起籌備資金。但籌備的時間長達三十餘年之久,第三代顯濟殿又經歷多次風雨災害的侵襲,梁柱多有損壞傾倒之虞,此時村內才有具體興建新廟的共識。諸位仕紳的共同奔走之下,在村民與遷居臺灣發展的村民共同出資集材,終於在民國54年(1965)的農曆6月26日動土動工,委託葉根壯規劃,以40萬台幣的工程款興建第四代顯濟殿,施工期間達兩年三個月,施工過程原來的廟內神祇都暫時移居至隔壁民居,直到民國56年(1967)10月25日的年底竣工再遷回到廟內。不過基於經費規劃不足,但又有迫切的建廟需要,第四代顯濟殿的竣工初期,在後落的正殿只有完成牆體,並未有中港及左右小港神龕的設置。民國61年(1972)11月24日,入火安座儀式之後,才有正式的神龕,現場可以見到神龕直接遮蔽前期工程的殿柱文字。
-
近年又因第四代顯濟殿再度面臨建築損壞,屋頂劣化嚴重,屋脊斷裂造成前落木作棟架傾斜,建築本體出現結構損壞,只能作簡易的臨時支撐。民國96年(2007),因村內獲得尖山發電廠的地方回饋金,廟方有意興建第五代顯濟殿,經擲筊獲顯濟靈王准予籌建,購置尖山中段1425地號(尖山村29-6號),面積1288坪,其與原社區活動中心屬同一筆基地。購買新地之後,再由神祇作主,決定新廟座向,與第四代顯濟殿一樣坐北朝,進入規劃設計、用辦建築執照及施工階段。民國106年(2017)農曆11月27日,顯濟殿每年的王公誕辰之日,第五代顯濟殿完成入火安座儀式。舊廟,即第四代顯濟殿則在第五代顯濟殿入火儀式前,於民國106年(2017)3月14日登錄歷史建築,原先的神像皆移至新廟供俸。
-
《廟內神祇與分香高雄》
-
顯濟殿主祀神祇為顯濟靈王,也被稱為「護國尊王」,地方上慣稱「王公」,正是東晉時代的軍事、政治名臣謝安(320年-385年)。謝安,字安石,陳郡陽夏人(今河南省太康縣),晉孝武帝時,謝安任尚書僕射,領中書令,前秦苻堅揮兵南侵兩准淝水一帶,謝安任征討大都督,也薦舉親姪謝玄任建武將軍,共同率軍突破苻堅軍隊於淝水,一戰成名,後世也稱其為「謝太傅」。臺灣與澎湖地區的謝姓移民遵奉謝安為守護神祇。清代時,已經建廟紀念,而後又有楊姓移民亦視之為祖,共同祭祀。廟內其祂附屬神祇還有註生娘娘、土地公、土地婆、謝府元帥、文衡帝君、虎爺等等。民國79年(1990)時,尖山顯濟殿分香至高雄市苓雅區武義街,為高尖顯濟殿。
-
五營厭勝物》在臺灣西部沿海地區,特別是中南部一帶的傳統聚落,除了有村廟供俸護民神祇之外,會在聚落主要的聯外道路適當位置(四境)安設五營神將及兵馬,保護村內人民安全。這些神祇會有具體的形式化,也就是所謂的「營頭」,其形式多元,有的立竹符於土丘上,也有的是建一座小祠,内安神將等。在澎湖的獨立聚落內,一般至少有四個營頭,有安設東、南、西、北、中等五營頭。
-
顯濟殿所在的位置是頂寮甲,與其他三個甲頭的完整境域共安設五個營頭,東營在頂寮東側產業道路旁、南營在頂寮南方的澎17道入口、西營在尖山電廠前方、北營在顯濟殿的後方、中營原在顯濟殿廟埕前方,後來遷至尖山龍門交界。
-
文字引用|澎湖縣文化資產叢書
知識建檔|2017-04-05。知識更新|2024-11-24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