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分類:寺廟廟宇  影像來源:許玉河老師。

花宅五十人暴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記憶與真實:望安花宅「五十人暴」的故事
-
曾文明老師於民國85年7月19日訪問葉成仁先生(1936年生),紀錄了一則花宅「五十人暴」的故事。此故事刊載於《望安鄉志》。故事內容概略如下:
-
咸豐2年(1852)農曆5月19日,花宅廟的神明「陳王爺」進壇,勸眾弟子不要出海,風馬上要來了。當時有一個人坐在廟外大門的「乞食石」上,回應道:「主公啊!祢祢在供桌前便有得吃,眾弟子不出海怎有得吃」?在場很多村民都認為他講的也有道理,「陳王爺」見眾弟子不聽勸說,便退壇了。
-
於是,村裡的船隻接二連三紛紛出海,從早上航行一直到近午時,才抵達貓嶼西方,在當時有些船都要拋下船錨,準備釣魚。其中,某艘船的船長正在抽烟,發覺當時只是吹著微微的南風,烟卻會向南吹,心中便起了疑,感覺北風要來了,便立刻叫船員啟錨返航,船員聽命行事,掉轉船頭,往東航行。因為深夜無視線,要直接駛回花宅垵較困難,於是便折南,繞向網垵口,再北折,經門仔邊通過,聽說將抵達門仔邊時,尋不著目標,恰巧出現閃電光,老一輩的曾說過「一個閃電光,看三粒山頭」,意思是說船駛近將澳門仔時,閃電光便讓人看到了門仔邊的兩端山頭和前方的馬鞍仔(馬鞍嶼),於是船長便依船上的羅經(羅盤)將方位定妥,船慢慢駛入布袋港,然後開上沙灘任其擱淺,再交代船員把船上所有的錨繩都往岸上拉,將船的四方都固定好,各人携帶自己的物品,走布袋崎路回花宅
-
船長上了布袋崎頂,這時才對船員說:「明天將會聽到村裡的人在哭尪哭子了!」到了半夜,果然狂風大作,當時的船都是靠駛帆的,可以想像這些船都是凶多吉少。聽說其中有一艘船,船上有一位船員是「酈府王爺」(花宅廟主神)即將選用的「壇下」(乩童),該船在返航途中,有一盞紅光一直尾隨其船後,當這艘船駛到嶼坪附近的頭巾嶼時,忽然被一個巨浪沖上暗礁,船破損而人也隨著被沖上頭巾嶼,據說他們是在這次颱風過境後,被嶼坪的人發現,搖小船將他們送回花宅垵。
-
由於這次暴風使全花宅社共有五十人罹難,不知生死,於是便被稱為「五十人暴」。後來老一輩的常會在每年的那一天前夕,提醒要出海的漁民,如果看天候狀況不佳,就不敢出海。
-
古閑義康於大正5年(1916)的《臺灣水產雜誌》連載的<澎湖廳漁村調査(15)>提及,1850年代的網垵鄉與花宅鄉盛行以一支釣的漁法捕魚,進而改善其生活。然而,咸豐2年(1852)的暴風海難導致30名漁夫喪命;咸豐9年(1859)再次遭遇暴風,更造成18艘船隻、56名漁夫遇難行蹤不明。兩次海難,造成此地陷入悲慘的境地與社會經濟的衰退。
-
這兩起不幸事件,一在咸豐2年,一在咸豐9年,相隔七年造成86人死亡與行蹤不明的慘劇,古閑義康的調查,死亡人數更大於「五十人暴」的傳說,這對小小村莊是多麼大的震撼與傷害。《澎湖廳志》記載:咸豐二年六月,大風颱,臺灣鄉試船壞於草嶼,溺人甚多;九年己未夏,大風,海面覆船無數。古閑義康調查所記載的海難時間點與《澎湖廳志》風災的年代也能互相。
-
1850年花宅鄉發生的海難事件,1910年代古閑義康透過漁村調查留下了寶貴的文字記錄,1990年代在曾文明老師的田野訪談,更進一步詳實呈現。記憶、傳說與真實的過去,有些許的不同。然而,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筆觸,為我們的歷史傳承了共同的記憶。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9-01-18。知識更新|2019-08-13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