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荷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技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礁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運
空運
陸運
06|衛生
醫療院所
公衛醫療
環境衛生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08|治理
選務
戶政
行政
財稅
民生
軍事
遊憩
社福
司法
09|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知識分類|
類:
產業
商業
市場
───
魚市場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早年澎湖大多數的漁民都是將魚貨委託魚行代銷,魚行除了拍賣水產品之外,也是漁業融資的地下錢莊。漁民常常先向魚行告貸,魚行在魚貨出售以後,再從貨款中扣除5%左右的佣金,並回收貸款本息。這種魚行常常以壓低價格或偷斤減量等不法的手段壓榨漁民,到
日治時期
才開始獎勵設立魚市場及共同販賣所。
明治44年
(1911)
,為了統一各地魚市場的組織並加強管理,頒布「魚市場管理規則」,
大正11年
(1922)
,又規定為每一鄉鎮只能設一個魚市場,並且必須由公共團體或水產會主持經營。
大正13年
(1924)
,各地紛紛設立漁業組合,再由漁業組合設立共同販賣所來經營,大體上與魚市場相同的買賣,但是只收具有該漁業組合會員的魚貨。
-
根據
昭和14年
(1939)
的調查,臺灣的魚市和共同販賣所計有150處之多。大平洋戰爭
(1941)
發生之後,因為漁業產量減少,才將魚市與共同販賣所合併為23處,並且組織臺灣水產物配給統制株式會社,對水產物實施配給與統制(上引書:94)。
-
澎湖的第一個鮮魚拍賣市場,是
明治41年
(1908)
,由「澎湖海產株式會社」所經營的,位於現今中山路3巷17號一帶。
民國47年
(1958)
6月1日,因為魚市場的交易秩序混亂,整個魚市幾乎被少數幾家魚行所壟斷,於是縣政府正式成立「
馬公
魚市場」。理論上魚市場設立後,不但要對產銷雙方服務,也給予相當的限制,如漁船靠港後,魚貨必須透過市場出售,私自交易或場外交易被查獲時,則以違警罰法處置(許雪姬1990:66)。可是實際上卻很少能發揮設立魚市場時所預設的功能,
馬公
魚貨的場外交易依然猖獗。
-
民國66年
(1977)
,
澎湖縣政府
興建
馬公第一漁港
拍賣場兼補網場完工,交由區漁會管理使用。但是歷年來除了夏季漁汛期,短期做魚貨拍賣之外,其餘的時間大都無償提供給漁民做為整補漁(網)具之用。
-
34
民國70年
(1981)
又由省政府補助345萬元改建
馬公第二漁港
魚貨拍賣場,到
民國83年
(1994)
,
馬公第三漁港
拍賣場啟用之後,已很少使用,後來由澎湖區漁會改建為漁產品直銷中心(菊島之星),在
民國93年
(2004)
8月開幕啟用迄今。
-
文字引用|
馬公市
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二輯
馬公東甲
(
啟明里
重慶里
)
知識建檔|2025-05-14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引用書籍
|
▲隱藏連結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二輯馬公東甲(啟明里重慶里)
|
第68頁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魚市場
|
市場
青青草園
|
公園
離島的交通設施
|
海運發展
陸上交通設施
|
陸運發展
石油公司
|
戒嚴期
|
重慶里
|
待分類建築
本願寺派光玄寺
|
明治
|
長安里
|
佛廟
臺灣神社遙拜所
|
明治
|
中央里
|
待分類建築
五德自來水設施
|
五德里
|
水源
山水里自來水設施
|
山水里
|
水源
井垵里自來水設施
|
井垵里
|
水源
南寮前海宮
|
南寮村
|
土地公廟
五德自來水設施
|
五德里
|
水源
山水里自來水設施
|
山水里
|
水源
山水許姓宗祠
|
山水里
|
家廟宗祠
泊船垵
|
五德里
|
交通地名
五德西碼頭
|
五德里
|
漁港碼頭
井垵畜牧發展
|
井垵里
|
畜牧發展
井垵里自來水設施
|
井垵里
|
水源
嵵裡里自來水設施
|
嵵裡里
|
水源
風櫃充電所
|
風櫃里
|
電力
平台知識總數
7,53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