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塔公記錄

影像分類:厭勝物  2022塔公記錄|拍攝日期:2022-11-29(星期二)

塔公塔婆

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隱藏資訊

歷史沿革
-
「塔」最早的建築原形為古印度堵窣婆形式(Stupa),伴隨著佛教東傳入中土,因各地文化的不同,發展出屬於地域性的建塔模式。西嶼內垵的塔公塔婆具有平衡或補救地理上缺陷,也有鎮壓煞氣、防止人口流失以利男女齊壽的作用。從內垵北港向西延伸約一海浬的海域中有一處稱做「海瀨礁」的暗礁,暗礁北方的陸地稱為「鱟仔尾」,兩者間的形狀像箭一樣直射內垵村內,常導致民眾遭難與不平安,所以邀請唐山地理師實地勘查,於道光23年(1843)內垵呂論倡導,率聚落內強壯青年鳩工興建一陰一陽兩塔後。並由村民築牆約百公尺將兩塔連接,意味雙人聯手共同抵抗外來的侵犯,也能防止海水倒灌,並能鎮壓這個如箭般的沖煞,因當初選擇陰陽揉合和消長原理來制煞,加上造型分雌雄,所以稱為塔公、塔婆。
-
建築形式
-
內垵村北港南邊,有東北往西南向之石牆一道近百公尺,兩端各有石塔一座,東座較大稱塔公,因塔較雄壯且塔頂上的飾物形狀似男性生殖器官乃稱之塔公;西座較小稱塔婆,因塔身較小且在塔公附近因而命名。塔公為正方形實心六層塔,略呈矩形向上逐層收分,塔底邊到邊各約12.5公尺,總高12.35公尺。第一、二、三層用直徑2-30公分不規則的玄武岩砌成;第四、五、六層及頂上葫蘆造型以硓𥑮石為材料。表面粉刷石灰,塔頂置紅色陶缸作為辟邪祈福用,係全澎湖43座塔中屬於大型塔之ㄧ。
-
塔公曾於民國75年(1986)韋恩颱風侵襲時受損,塔身向南傾斜約5度。數年後由村民自行修護,但不敵民國90年(2001)奇比颱風的損壞,4-6層攔腰倒榻,次年進行搶修成今貌。
-
塔婆底部直徑5.24公尺,總高約4.9公尺,係用玄武岩造的一層圓錐形塔,塔頂倒置淺綠色陶甕。塔婆於民國76年(1987)曾整修過,因塔公塔頂置紅色陶缸,故將塔婆塔頂倒放「豆芽菜甕仔」作為裝飾物。兩塔各層均符合文公尺內的本(登科)、官(富貴)、義(添丁)等吉祥尺寸。
-
特色及文物
-
由《澎湖的辟邪祈福塔》之記載有關祭塔儀式指出祭塔公為:香案設於塔公東側,神桌恭請內塹宮吳府王爺神像坐鎮;供品有五牲、五果、紅圓三碗、紅龜粿、酒、全豬一頭等,村民也備紅圓參與祭拜。祭塔婆時香案設於塔婆西側,神桌恭請內塹宮李府王爺神像坐鎮;供品如祭塔公相同。
-
塔公塔婆附近有自然之石柱數株結合突出地面,構成柱狀,遠望如觀音佛祖像,且南北各有9座石柱,宛如18羅漢朝拜觀音之勢。往昔由唐山過來的船隻航經此地均會先見到觀音山後才會看到後頭的菜頭埔,具有指示航道的功能。其下的峽灣宛如花池,每到夏季有無數梭魚聚集於此,可為村民帶來極大的漁獲。可惜於台灣光復後,村中修建碼頭,採此石柱為建材,致使完整的觀音山地貌及18羅漢無處尋覓,殊為可惜。目前西嶼鄉公所在此地設立〈塔公塔婆塔城記〉石碑紀錄。
-
西嶼內垵塔公塔婆至今已有160餘年的歷史,長期以來扮演著鎮守水煞,庇佑聚落平安的重要任務,也表露出內垵村民敬天奉神的信念,更是澎湖縣深具歷史及民俗意義的人文地標。
-
資訊來源|澎湖縣文化資產叢書
-
建塔由來
-
由於內垵聚落地勢低漥,北東南有坡地環繞,而西方面臨海洋無屏障,由內垵北港向西約一海浬海中有暗礁,稱為「海獺礁」,與礁北的「鱟仔尾」形如箭狀直射內垵聚落。先民認為此地理不祥,如遭鐵箭射擊,故居民常受災難不能安居樂業。嗣經請來唐山堪輿家實地觀察後,承告必須建塔及建石城與予鎮壓以策安全,聚落居民信以為真莫不聽從,於是由聚落中名望之家呂論發起,並邀集全聚落中體力強壯之青年,同心協力,在內垵村北方海邊「俗稱窟仔邊」建造一石塔,即為「塔公」,另兩塔在「塔公」往南約一百五十公尺處再建一塔是為「塔婆」。
-
塔公面向西方,為一正方形六層塔,一至三層以玄武岩砌成,四五六層及頂上的葫蘆造型則以老古石為材料,以石灰粉刷,塔頂置紅色陶缸,連同第六層,外型類似男性生殖器。塔的總高度為一千二百三十一公分,總寬度為一千二百五十公分。為澎湖縣三十四座塔中最高大的石塔。
-
文字來源|澎湖縣鄉土教材:內垵社區田野調查
-
塔公塔婆石牌碑文
-
內塹崛仔邊,海獺礁風湧來朝,波似箭,堪輿示訊,建塔威鎮稷民咸信之。淸宣宗道光癸亥年(西元一八四三年)呂論氏,集體健青壯者,合力運石造砌雙塔、塔餘垣丈、基礎鞏固、城達人高、寬三尺許、百來丈距、繞以杜風蝕湧浪、去疾邪、越年告成民得居隱福享之。鴆工中,值呂夫人懷有身孕、笑談生男則名以「塔」為永紀,故其然。內塹風光秀麗、山海人均美、觀音山十八羅漢、天然石聳立羅列、大陸風帆渡海至此,見平濤湖岸,塔山尊尊行列相迎喜之鳳儀佳穴、平心顯厚望。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