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普度源自於佛家盂蘭盆會。大藏經載:「目蓮以母坐餓鬼中,佛之作盂蘭盆會,以珍菓素食置盤中供佛,而後母得食」。這是目蓮救母與
普度的由來。而七月十五
中元節又是地官大帝誕辰,佛道思想相結合,使
普度孤魂野鬼更為鋪張盛大,尤以台澎為最。推究其因有二,台澎地屬亞熱帶,盛夏時節常聞病死或溺斃者,故與孤魂野鬼稱兄道弟(好兄弟),款待之,以免作怪害人。又因先民開拓台灣,渡大海入荒陬,橫死海上或癘疫者不計其數(台灣與埋冤台音近),故而同鄉之人齊聚寺廟,大發慈悲舉行
普度,在七月鬼月中祭孤無日無之。紀略說:「七月十五日為
中元節,亦為盂蘭會,澎人最喜祀鬼祭孤。澳中必推一二人為頭家,斂錢做會,延道五人作道場功果,或三晝夜或一畫夜不等。每道場至夜必放燄口祭幽,又有破地獄,打鬼門之名,總謂之
普度……又有豬羊牲醴各色,先將方桌搭起高台約有丈餘,置祭品於其上。祭畢任人攘攫搶奪以為戲樂。其強有力者每多獲焉,甚至於相爭相毆,在台上跌下地來傷人者亦有之,實為惡風。……道場畢後一、二日各會請戲演唱為樂,謂之壓醮尾,如是者,必月盡方止」。可見
普度歪風於清為盛,而搶孤、破地獄和打鬼門之俗經作者
胡建偉嚴禁乃止。此後經日本政府下禁令,國民政府宣導,
中元普度才簡單化,從滿壇肉山變成素果糕餅罐頭。而祭拜從無日無之到僅剩拜門口,拜宮口和
中元普度。
-
拜門口:
林豪澎湖廳志說:「又俗以初一日為開地獄,廿九、卅日為閉地獄,各羅酒漿於門首設祭」。可見七月拜門口自古有之,而俗以初一為拜小門口,僅搬出長椅或小桌供上菜飯而已,廿九、卅為拜大門口,搬出八仙桌,備牲醴、置臉盆水毛巾和菸酒為孤魂野鬼餞別,泥地上或
硓古石牆插滿香支,全莊道路盡是,昏暗中點亮村道,為其送行。
-
拜宮口:本鄉拜大小門口均於月初和月底,獨拜宮口不同日,如
鼎灣初十、中西十六、
東石十四、
沙港十三,應是自古而然,就如廳志所說:「各鄉各標營
普度,均有定日」如此可使各村不必天天祭孤,而孤魂日日有得食,而輪至本村
普度時可邀請他村親友吃拜拜或餽贈所餘祭品。語云:「
七月半的鴨子,不知死活」,澎人極貧,祭品甚少魚肉,全是油炸物,下午起婦人忙於準備,炸
蕃薯、炸金(南)瓜、炸鹹菜、炸芋頭、炸小管、炸狗蝦、炸丁香。黃昏時刻家家戶戶將八仙桌抬到廟埕,擺上供品插上香,夜晚香火微光中不見無頭鬼伸手將食物往頸子塞,只見嬉戲穿梭於八仙桌下的頑皮饞嘴小鬼偷食桌上物。
-
中元普度:政府為端正社會禮俗,杜絕鋪張浪費,明令七月十五日
中元普度,俗以為祖先於是日歸家,無論貧富皆備牲醴炊粿於午時在家祭祖,鄉設納骨塔後,公所派員於午後二時主持公祭,請僧尼道士作法事,子孫皆以素菓祭拜,焚香燒金。總計七月
普度、拜宮口、拜大門口共炊發(膨)粿三籠(牀),拜後切片晒乾收藏,日後是大人小孩口袋中充飢的餅乾。
-
資訊引用|《
湖西鄉志》
知識建檔|2017-11-25。知識更新|2020-10-22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