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烽火館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烽火館偏處於現在光明路和仁愛路之間的民族路上,根據長安里烽火館故址的林氏人家院中所保存的一方乾隆30年(1765)烽火館重修碑記的記載來推斷,烽火營的班兵在乾隆初年已經建立了專屬的廟館。到光緒16年(1890)時,烽火營的班兵不再被派到澎湖來時,由右營都司從海壇標中尋找適合的人選來代管烽火館。當時受委託管理的是「目兵」林鳳捷(余光弘1988:58)。不過在林鳳捷代為管理之前,烽火館已經因為沒有人維護,而十分衰頹,林鳳捷接管後,很快的將烽火館的房舍整理出租,在日據時期烽火館已經是有6戶人家的大雜院,東邊走廊最北邊的房間,就由管理人林氏一家居住。當其他各館舍被日本人以「清國官有房舍」接收征用時,只有烽火館沒有被征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的時候,烽火館舍被盟機投擲炸彈摧毀;民國48年(1959)開闢民族路時,又有部份基」也被征收;到民國70年(1981)剩下的土拖也全部出售,原來的烽火帝君神像和屬於烽火館的二方古碑,現在都保存在林家(上引書:73)。
-
資訊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輯|2006年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