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日治行政區域

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光緒21年(1895)時,清日雙方簽訂馬關條約,清廷將臺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日本統治臺灣期間,地方行政區劃有過幾次變動,主要分成三個時期:縣制、廳制及州制。茲就澎湖地區在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沿革,作一敘述。
-
(一)日本入台時期(1895-1896
-
日本在領台之初,受到臺灣各地義軍的抵抗,一直要到是年11月18日,在歷時5個月的軍事行動之後,樺山總督才正式回報「全臺平定」。此一時期,澎湖的行政區劃也呈現出旋設旋改的情形。
-
一、澎湖列島行政廳(1895.3.23-5.21):日本政府在馬關條約尚未定案前,於3月23日,派遣海陸軍攻佔澎湖,3月25日我軍戰敗。當日本陸軍步兵大佐比志島義輝率領軍隊登陸澎湖,占領媽宮城之後,隨即在此地成立「澎湖列島行政廳」以海軍少將田中綱常任廳長一職,採取軍政方式來治理。不過,此一行政區劃僅為暫行之制,日本政府於1895年5月21日公布總督府條例,規定總督府以下設縣及支廳後,此一行政區劃便重新修正。
-
二、澎湖島廳(1895.5.21-1896.3):日本政府在登陸臺灣本島之前,即於明治28年(1895)5月21日公布總督府條例,該條例中規定地方行政區劃以縣及支廳為主。總督府於6月28日、7月3日公布相關地方行政法令;原將臺灣及澎湖劃分為三縣一島廳,後於8月時重新調整臺灣及澎湖的行政區劃,將全臺分為一縣二民政支部一島廳。不論是三縣一島廳或一縣二民政支部一島廳時期,澎湖的行政區劃名稱都一直維持為「澎湖島廳」。
-
(二)縣制時期(1896-1900
-
明治29年(1896)3月,總督府認為臺灣情勢已漸穩定,遂在4月1日重新恢復民政;30明治29年(1896)臺灣總督府所公布的法令中指出,其將地方行政區劃重新調整為三縣(臺北、臺中、臺南)一島廳(澎湖),每縣並下設支廳。在此時期,澎湖的行政區劃名稱依照政策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是行政空間卻沒有改變過,茲將此一時期澎湖的行政區劃名稱變化敘述如下:
-
一、澎湖島廳(1896.4-1897.6):根據明治29年(1896)總督府所公布的法令,將全臺劃分為三縣一島廳,澎湖地區的行政區域名稱仍然沿襲「澎湖島廳」。
-
二、澎湖廳(1897.6.10-1901.11):在明治30年(1897)5月,總督府將臺澎地區劃分為六縣(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鳳山)三廳(宜蘭、臺東、澎湖),同時在各縣廳之下設置辦務署。同年6月在辦務署的轄區之下增設街、庄或社,以此制度為地方基層行政組織,並設置街、庄或社長以協助地方官員處理轄區事務。
-
此一時期的澎湖隨著當時地方行政制度的變化,行政區名稱便改稱為「澎湖廳」。在本廳以下的行政組織名稱,則由原先的澳務署改稱為「辦務署」,計有媽宮辦務署、隘門(原大山)辦務署、大赤崁(原頂山)辦務署、小池角(原西嶼)、網垵(原八罩)辦務署。關於辦務署以下的聚落組織,乃於是年10月將社改稱為鄉,媽宮則稱為街;然而此時的鄉、街並非一獨立的行政層級。
-
明治31年(1898)時,總督府重新調整全臺的行政區劃,從原先的六縣三廳改為三縣三廳。在這次行政組織的調整中,澎湖地區仍然維持廳制不變但裁撤原先的5個辦務署,改以出張所為其下轄的行政組織。因此原先的媽宮辦務署便改為由澎湖廳直轄,並在隘門大赤崁小池角及網垵共設四個出張所。同年12月,原由澎湖廳所直轄的媽宮地區,重新設置媽宮出張所,隘門出張所則改稱為湖西出張所;至此澎湖廳共下轄五個出張所。在明治32年(1899)7月時,澎湖下轄的湖西出張所被併入媽宮出張所,因此澎湖廳由原先下轄五個出張所又再次縮減為四個。
-
(三)廳制時期(1901-1919
-
明治34年(1901)11月,總督兒玉源太郎重新調整地方行政區域,將之前的縣及其下轄的辦務署、出張所予以廢除;全臺的行政區域改為二十廳,各廳下轄支廳。當時澎湖廳下轄大赤崁小池角及網垵三個支廳,原先媽宮出張所的轄區則改由澎湖廳直轄。
-
明治42年(1909)10月,佐久間左馬太總督再次調整地方行政制度,將原先的二十廳改為十二廳。總督府按照各廳的區域大小、治理的難易輕重等原則,將各廳分為三個等級,當時的澎湖廳是被列為第三等廳。在此次地方制度改革中,在各廳之下仍然維持支廳的層級。在各支廳之下則規劃成各區,各區並設區長,藉此輔助廳長施政。
-
在此次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中,澎湖地區仍然維持廳制,其下轄大赤崁小池角及網垵三個支廳;一共管轄十三區、一街七十九鄉。在大正2年(1913)時裁撤大赤崁支廳,大正4年(1915)再裁撤小池角支廳,至此時澎湖廳以下則僅剩1個網垵支廳。
-
(四)郡制時期(1920-1926
-
大正9年(1920)田健治郎總督於9月重新修訂地方行政區域,將原先的十二廳改為五州(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二廳(臺東、花蓮港)。在這次新的地方制度中,廢除各支廳,在州以下則設置郡及市;郡下則設街庄。
-
澎湖地區在此次的地方行政制度調整之中,從原先的直屬於總督府的第一級行政,轉而被降格為隸屬於高雄州的第二級行政。此時的澎湖廳就變成高雄州澎湖郡,其下則設一街(馬公街)四庄(湖西庄白沙庄西嶼庄望安庄)。
-
日本政府在治臺之初為了行政上的便利,在官方文書上多沿襲舊有的地名。然而在此次行政區域的調整中,將舊有的地名配合行政區域一併調整。就澎湖地區而言,原先的媽宮則改為馬公,同時其所調整街庄轄區及名稱,延續到戰後初期澎湖的地方行政區劃。
-
(五)廳制時期(1926-1945
-
大正15年(1926)總督府有鑑於澎湖的行政機關與當時的馬公要塞司令部關係密切,也為了因應澎湖的發展與當地民眾的要求,於是在該年7月,將原先隸屬於高雄州的澎湖郡提升其行政層級,獨立成澎湖廳,下轄馬公支廳望安支廳,街庄行政區劃則未變動。昭和19年(1944),最後一任澎湖知事大田政作將原先隸屬於望安庄大嶼劃歸成新的行政區,增設大嶼庄昭和20年(1945)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時,澎湖廳一共下轄二支廳(馬公望安)、一街(馬公街)及五庄(湖西庄白沙庄西嶼庄望安庄大嶼庄)。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四)|政事志》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