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虎井觀音廟紀錄

影像分類:寺廟廟宇  2021虎井觀音廟紀錄|拍攝日期:2021-08-12(星期四)

觀音廟

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隱藏資訊

同義詞彙|觀音宮、虎井觀音宮、大音宮
-
虎井觀音宮,又稱大音宮。坐落在虎井里聚落西端,主祀觀世音菩薩,副祀玄天上帝、周府千歲、林公公等。觀音宮本為供奉「林公公」的小廟,從「林公公」名稱極可能是有應公信仰的轉化。從「林公公」轉化為觀世信仰,地方上有一段傳說:大約在清嘉慶、道光年間,有一次船難之後虎井陳姓四房的祖先拾獲一尊船上的觀世音金身,就帶回家中奉祀;後來有一名女性「壇下」(乩童)衛神名代言,並且開放給里人參拜。久之,漸漸為社里居民所崇信。當時居民的生計都很困苦,陳姓四房祖先曾考慮將觀世音神像拿出來換取糧食。後來在社里「頭人」的遊說下,乃將神像售予全社做為守護神。同時,壇下乩示要在當時是「林公公」祠的現址建廟,居民擲杯筊向林公公請示,林公公雖同意出借廟地,但是也要求宮廟建好之後仍然要由林公公「座大位」,建廟案才得以完成。
-
觀音宮有一塊古匾書「法雨慈雲」四字,右題「光緒己卯年(1879),左題「船戶金復晉叩謝」。相傳福建商船「金復晉」號在海上遇風,漂到虎井避難,船員們曾上岸祈求觀世音菩薩庇佑,得以順利返航後,專程回來敬獻的匾額。依據明治30年(1897)的社寺調查資料, 虎井觀音宮創建於百餘年前,面積有21坪,由此推算觀音宮於最遲於18世紀末已建廟。昭和6年(1931)再次擴建,昭和8年完工,廟體面積跨大為37坪。民國60年(1971)再擴大到126坪(廟埕有460坪),並改名為「大音宮」,民國76年(1987)再次重修。民國95年(2006)重建時,重建委員陳福立、陳福氣等人提議正名為「觀音宮」, 並向觀世音菩薩擲筊請示獲允,恢復舊有名稱。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虎井觀音宮坐落在虎井里聚落最西端(虎井國小的東側),坐東朝西,是全里居民的信仰中心,主祀觀世音菩薩,副神玄天上帝、二上帝、周府千歲、林公公、哪吒太子等神祇。據說早年現址本來是供奉「林公公」的小廟(約5坪大)。清道光18年(1838)擴建為16坪,並改奉觀世音為主神,林公公則被移奉到觀音菩薩的後面(廟名不詳)。廟中有一塊古匾書「法雨慈雲」四字,右題「光緒己卯年」(1879年),左題「船戶金復晉叩謝」。相傳是福建商船「金復晉」號在海上遇風,漂到虎井避難,船員們曾上岸祈求觀世音菩薩庇佑,得以順利返航後,在光緒5年(1879)專程回來敬送的匾額。
-
後來在昭和6年(1931)再次擴建為37坪,民國60年(1971)再擴大到126坪(廟埕有460坪),並改名為「大音宮」,民國76年(1987)再次重修。之後虎井的觀光業逐漸發展,常有遊客對大音宮的名稱(和「大陰宮」同音)和主神感到好奇,使居民不勝其擾。因此在民國95年(2006)重建時就由重建委員陳福立、陳福氣等人提議正名為「觀音宮」,並向觀世音菩薩擲筊請示獲允,目前重建完工並掛上觀音宮的廟名牌。
-
關於虎井嶼的觀世音信仰和觀音宮的緣起,地方上還有一段傳說如下:大約在清嘉慶、道光年間,有一次船難之後虎井陳姓四房的祖先拾獲一尊船上的觀世音金身,就帶回家中奉祀;後來觀世音菩薩採了一名女性「壇下」(乩童),並且開放給里人參拜,漸漸為社里居民所崇信。當時居民的生計都很困苦,陳姓四房祖先曾考慮將觀世音神像拿出來換取糧食;後來在社里「頭人」的遊說下,才將神像讓售給社里做為守護神。之後又由壇下乩示要在當時是「林公公」祠的現址建廟,居民擲杯筊向林公公請示,林公公同意出借廟地,但是也要求宮廟建好之後仍然要由祂當主神,建廟案才得以順利進行。
-
觀音宮在虎井聚落四周安置有5個營頭,其中東營位在虎井里57號北側約15公尺處,西營位在虎井國小北側(虎井里3-1號西邊);南營原本位在虎井里1-1號北邊約10公尺的道路中央,民國85年(1996)左右被在附近施工的車輛撞壞,才遷到虎井福德廟東北側。北營位在虎井台電發電廠北邊約25公尺處,中營原本位在虎井里130號北側的菜宅旁邊(今虎井台電發電廠南邊鐵門附近),後來在興建發電廠時移到發電廠東側通往東山的軍路旁。以前虎井的年輕人很多,公廟鎮營不愁沒有人可以抬轎,目前因為年輕人大多出外工作,每年鎮營都要請軍人幫忙抬轎子,所以正在計畫要將離公廟最遠的中營遷建到比較近的地點。
-
資訊來源|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
-
虎井大音宮重建碑記
-
虎井大音宮創建於道光戊戌年,約一三七年前即建于現址。時建坪十六坪, 神聖威靈顯赫。至清光緒巳卯年卯月,福建有一帆船金復號遇海難駛靠南海岸避風,船上人員到本宮求神庇佑。順利駛返門後,該金復號船員為叩謝神恩,專程敬送「法雨慈雲」四大字匾額一塊,乃掛置於本宮前殿上,以示銘感永久之忱。
-
原宮興建歷盡百載,因年久失修是以于民國二十年元月間,由地方前輩陳懇、陳元珍、陳朝枝、翁雲開、陳七陳、海歐白等七位老先生發起,會同本村眾弟子商討改進〔建〕事宜。即決于同年二月拆除興工新建,時建坪三十七坪,建設費為日幣壹萬捌千餘元,至二十二年六月間竣工落成。
-
自第二次改建後經四十二年之久,因本里人口劇增,兼以宮廟破舊且小,難以續做祭拜之用。復于民國五十九年八月間本宮建醮時,地方有志人士陳仁和、陳邦連發起重建之議,經數次開會討論後乃推荐陳邦連為總負責人,黃清河為正董,並輔以數位副董及董事委員諸熱心人士,分層負責及咨商有關事宜。並議決于民國六十年一月間興工拆除重建,至民國六十二年十一月上旬竣工,歷時兩年七個月,重建經費為新台幣參百陸拾萬參仟元整。
-
本宮建坪一二六坪,廟前廣場四六○坪,倉庫二十坪,現全部工程業己順利完成,擇於民國六十二年十月十五日舉行落成典禮及建醮,答謝神恩,緣因本宮前史不清,末能前後連寫,是以謹誌此簡史,用資紀念。
-
文字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知識建檔|2017-03-14。知識更新|2023-09-08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