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珊瑚工藝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珊瑚的色澤優美,加工後是高貴的飾品,不論古今中外均廣受喜愛。珊瑚屬腔腸動物門花蟲綱的海洋生物,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海底的岩礁上。澎湖海域有黑潮支流經過,適合珊瑚生長,蘊藏豐富的珊瑚資源。日治時期珊瑚的開採由彭佳嶼開其端,1930年代澎湖的珊瑚漁場被發現後,吸引諸多的珊瑚船至澎湖海域採撈珊瑚。二次大戰以前,臺灣珊瑚的產量占全球的四分之三以上,而其中大半來自澎湖海域。不過瑚瑚生長極緩,一經採撈就難以恢復,而新珊瑚漁場發現後,漁民就爭相採撈,因此每個珊瑚漁場的壽命多半只有3、4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澎湖珊瑚的開採也告中止。
-
戰後澎湖的珊瑚漁業1970年代達到高峰,但1980年代後珊瑚捕獲量快速下滑,1990年代後珊瑚業風光不再,漁船紛紛轉業。在捕獲的各種珊瑚中,以量少質優的紅色珊瑚價格最高,因光澤迷人、質地細膩,大都加工做成戒面或耳環,其次為桃紅色珊瑚,常因形體較大,往往雕刻成藝品擺設,最後才是白色珊瑚。珊瑚漁業的發展,帶動了珊瑚工藝的發展,由於珊瑚質地較軟,且藝品是以重量論價,所以多數雕刻師傅都儘量將作品雕成一個整體,如何因材施刻,也考驗藝匠的技術。
-
近年因各國重視環境保育,加之原有珊瑚漁場的枯竭,昔日風光一時的珊瑚漁業與珊瑚工藝漸失風華,不過不少雕刻師傅也轉至石雕或木雕發展,使這項手工技藝能傳承下去。
-
資訊來源|續修澎湖縣志(文化志)
知識建檔|2017-11-08。知識更新|2021-12-18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