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厝、澎湖同鄉會、澎湖廟,是澎湖人移民台灣建立的符號代碼。最遲在清代嘉慶道光朝之間,台灣已有澎湖厝等小地名的出現。自十九世紀初期,澎湖人向外移民成為常態,屏東、台南、高雄、嘉義等,離澎湖較接近的地區尤夥。日治初期,隨著打狗開港浚深、阿里山鐵道施工,澎湖廳亦鼓勵澎湖人出稼謀生,促成一波又一波的澎湖人移民潮出現。因之,
日治時期,在台灣的澎湖人成立許多的同鄉組織。澎湖人移民台灣,也常將故鄉神明的香火攜帶前往異鄉,祈求神明的庇佑。爾後,進一步建廟,高雄的澎湖廟猶勝。從黃有興先生編撰的《澎湖廟在高雄市》一書中,高雄的澎湖廟有52座之多,這也是
日治時期澎湖人以移居高雄為主的表徵。
-
另一方面,澎湖人移居台灣,在
日治時代紛紛成立同鄉會,彼此互相扶助、聯絡情感。例如,
1926年6月13日屏東澎湖團慈善會於
唐榮的別墅成立,會長為歐增外、副會長
唐榮,與會者有陳家駒、洪和尚、洪錦與洪勇等四十餘人。
-
嘉義澎湖同鄉會則創立於
1935年7月28日,以朴子農會事務所為會場開創立會。呂丁殿氏宣告開會,
楊爾材朗讀開會辭,宋達三氏介紹會員,
陳文石氏則宣讀祝辭,楊生慈披讀官方祝電。與會人士一舉推薦
楊爾材氏為澎湖同鄉會第一任會長,幹事共十名由
楊爾材會長指定洪伯波、顏蚌、郭灶方、林訂、宋達三、呂丁殿、陳俄、趙開賢、陳丕錕、陳騰耀擔任。會員總數凡63名,出席者有53名。
-
除了屏東、嘉義之外,高雄更是澎湖移民聚集的都市。澎湖廳
白沙庄在高雄之人士亦達數千人,因故常發生口角械鬥、甚至同庄操戈之事,惹人笑柄。
1926年10月,陳良、吳煥宗、郭盛、蕭炎等人籌組
白沙庄人會,以救助行旅失業,疾病死亡為目地,並訂於同年12月12日召開總會,以鄭回位於鹽埕町桂回成工業部為連絡處,至12月初加入者已達400名。總會後因故延遲至
1927年4月24日於婦人會館舉行發會式。同年秋,旅居高雄的
大赤崁人張唇,結合旅高
大赤崁鄉人亦成立「
大赤崁鄉人會」,會員也超過110名。
-
日治初期,高雄港擴建,吸引眾多澎湖人出稼,前往高雄尋求工作的機會。大正末年在高雄州的澎湖籍人士已達16,000人以上。有鑑於此,設帳於臺南的
林介仁為求澎湖人能親睦互助,便籌組向義會。然而,
林介仁於
1926年返回澎湖,此事遂告沉寂。
1927年,
鄭綿等人重新籌組澎湖廳民會,公推
鄭綿為籌備委員長。依據《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
1927年10月16日成立總會,當時參加者已達1,400名以上。
1927年10月20日,舉行正式發會式,公推
陳光燦為會長,各街庄再選出副會長一名,分別為
白沙庄鄭綿、
湖西庄陳金榜、
馬公街陳錫如、
西嶼庄黃又、
望安庄陳為。監事為鄭回等五名,會計鄭有,評議員陳錦堂等59名。
-
日治時期,
馬公西衛移居高雄散居各處從事木工、鐵工等維生。
1931年1月,住高雄市內之澎湖
西衛鄉民,籌組同鄉會,得到大多數攜位人的支持。2月18日,午後一時,在澎湖公會館舉發會式。王伯佐氏述開會辭後,鄭有氏就議長席,述創設由來,繼則來賓
陳光燦、陳江力、鄭賛、黃莪、陳瑾堂諸氏,先後起立祝辭。其次,選舉役員。結局會長鄭有氏,副會長陳夘、理事陳永回、相談役張戊壬;監事王伯佐、吳双。會計王欽文,竝調查委員、評議員、書記,一切由會長指名。至六時在同會館樓上開宴,賓主歡飲,至九時散會。
-
從明治末期高雄築港工程,吸引澎湖人出稼,歷經
大正時代,至昭和初年,澎湖人在高雄成立的同鄉組織包括
白沙庄人會、
大赤崁鄉人會、澎湖廳民會與
西衛人同鄉會,在在代表著澎湖人在高雄落地生根與不忘故鄉的情感。也是澎湖人移民高雄的歷史進程。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2-03-25。知識更新|2024-06-04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