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吉貝印仔紀錄

影像分類:島嶼礁塭  2024吉貝印仔紀錄|拍攝日期:2020-06-30(星期二)

印仔:吉貝島礁的命名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張朝勝、曾文明、李光中等人於〈島、嶼和岩礁的單位─以澎湖八罩群島為例〉一文,以八罩群島為例,透過文獻回顧、田野調查以及訪談,將八罩群島的島礁分為島、嶼、塭(石部)、礁、代仔的五個層次單位。區分的標準除了以面積大小為衡量標準之外,其次為是否足以承載人類、哺乳類和鳥類棲居。其中,代仔是八罩島將軍澳嶼周遭獨特的岩礁單位,可指涉為嶼、礁、塭(石部)的組成岩礁之一或是周遭岩礁。
-
無獨有偶,吉貝先民對其周遭島礁,也有不同於澎湖其他地方的命名方式。張慶海先生的《滬我家鄉─吉貝石滬》一書指出,以「玄武岩」組成的大礁岩,島嶼先民稱「礁仔、礁仔頭、礁頭」。位於大礁岩旁的小礁岩,自遠方眺望有如「印章」狀的礁頭,則稱為「印仔」。例如「目斗嶼」北邊海域有一座小礁仔頭稱為「牛嶺後印仔」;目斗嶼東南仔也有一小礁仔頭名為「目嶼仔前印仔」。過嶼附近也有「過嶼印仔」等等。以印仔為名,可以想像大的島礁如同神明或官員坐鎮案桌,其前方配置官印一般的場景。
-
再者,大退潮期間亦不露出水面的「礁岩」稱為「沈底礁仔」。由珊瑚或貝殼碎屑穴等自然凝聚而形成的一種堅硬砂岩,先民均稱它為「汕」,也就是灘岩。吉貝嶼周遭沿海如:路彎東邊海岸線、硓𥑮滬仔與棺材灣海岸線、風灣仔口海岸線、西崁角海岸線、內溝南邊海岸線均可看見一道一道灘岩─「汕」。而言珊瑚與貝殼碎屑堆積而成的「條狀砂嶺」稱為「砂線、砂線仔」,例如:過嶼下西尾東邊堆積成砂嶺,向東南延伸到「汕仔南」這條「砂嶺」,因為比較長被稱為「砂線」,而較短的被稱為「砂線仔」。此及清代澎湖志書「吉貝一澳,乃孤嶼也,為大山嶼極北之地。北山一澳是其南衛,澳北藏沙一片最為險隘」,或「吉貝之北礁藏沙一片,形勢屈折如吉字,遇有風潮不順,誤入其中,百無一全者矣。」此片海域,向為航海者之所忌。
-
不論是南海八罩居民所稱呼的「代仔」,抑是北海吉貝嶼人名之「印仔」,皆是先民透過多年的海域活動所累積的環境認知。紀錄澎湖小地名,更是我們了解環境、生活其中、認同澎湖的起點。
-
作者|許玉河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