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在澎湖的苦戰
-
【譯註】
-
本篇原文出自美國外交官兼歷史學家GeorgeH.Kerr(中文名:葛超智,或譯為柯喬治,1911—1992)於
1965年的著作"FormosaBetrayed",中譯名為《被出賣的臺灣》,坊間曾陸續發行
2003年前衛出版的陳榮成譯本,以及
2016年臺灣教授協會出版的詹麗茹、柯翠園譯本。本文為
2020年的獨立摘譯,對原作第二篇第八章第三節新校新譯,透過作者身為外國武官的視野,觀察國府接收臺澎後,
1946年(民35)澎湖面臨飢荒、霍亂、瘧疾之際,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在當地賑災遭遇的亂象。本譯文純作公益及研究用途。
-
譯者:吳令丞
-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在澎湖群島的苦戰
-
當時,少數真正的「饑饉區」包括人口過度密集、
土壤貧瘠的澎湖群島,以及位於臺灣西南沿海鹽埔地區,以漁業和鹽田維生的荒村。在
1946年間,海藻、
地瓜葉、去年剩下來的
番薯籤,通通變成一般民眾的主食。許多人窮到一天只能吃這麼微薄的一餐充飢。而在澎湖,自從日本人撤離
馬公海軍要港部以後,當地一半以上的人口就面臨了失業困境。
-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RRA)的一組人員訪查了這個問題,並回報給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CNRRA)的臺灣分署,希望能盡快賑濟這個海峽孤島的災情。
-
這群「多管閒事的外國人」很快就發現,善後救濟總署臺灣分署根本沒興趣搭理這裡,因為當地民眾窮到連購買平價救濟糧食的小錢都付不起,自然中間也沒有油水可撈。於是「澎湖群島賑災」議題,就成了國際救濟工作者與陳儀接收當局之間衝突的代表。
-
澎湖群島當時的總人口超過73,000人,共有十五個醫生分別在六個離島駐診,但十五人裡就有九個在
馬公鎮上,當地人口約25,500人。反觀澎湖另外一個鄉下地區(譯按:
湖西鄉),人口接近14,000人,駐診的卻只有一個醫生。
-
馬公島上的發電廠每天只從晚上七點供電到十一點,只有四個小時而已,理由是缺乏柴油。通常每個月所需的柴油最少要十噸,儘管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調查發現,實際上還囤積了四十噸柴油,但這些通通扣在縣政府官員們的手裡,而來自中國大陸的他們並不想「浪費」燃料。
-
馬公島上每天只有清晨三個小時有自來水可用。
-
澎湖當地的公共衛生和醫務情形簡直糟透了。1946整年有200起霍亂病例,其中170人死亡(譯按:死亡率85%)。調查發現,隔離醫院只有兩間病房給病患,另外一間病房用來檢疫,就這樣而已。
省立澎湖醫院(譯按:當時院長為林道生,為國府接收後首任院長)也缺乏積極行動。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的衛生局局長經利彬(T.S.King)訂有明令,這座當地醫院對「出得起錢住院」與「只求免費看診」的兩種病患收容比例,不能小於五比一。當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去調查時,那裡只有三個人住院,於是醫院的管理階層再度聲明「看病治病不能免錢」的立場。
-
調查發現,澎湖當地無論是在私家醫院執業、或是到府出診的私人醫生(都是臺灣人),都已經呈現過勞。有一個醫生自己為窮苦病患免費看診的人數,就比全澎湖官方醫療院所加起來的還多。
-
政府的醫藥用品或賑災糧食,不是被鎖在倉庫裡,就是帳面數字跟實際數量對不起來。當地曾有200例瘧疾患者就醫,其中只有60人得到來自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的「阿滌平」(Atabrine)口服錠治療,但這種善心援助的藥物還有好幾百萬份儲藏在臺北,不在澎湖。運抵
馬公(而且是費了千辛萬苦)的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物資,幾乎都還放在那裏,板條箱連拆封也沒有。也曾有要運往
馬公的50箱濃湯粉,搞到最後只有10箱送達。
-
為了讓善後救濟總署臺灣分署動起來做事,我們用盡各種管道施壓。臺灣的仕紳高官們對此公開表達關切,也讓當地的各家報紙持續曝光這個議題。最後,善後救濟總署臺灣分署刊出了一紙聲明,宣稱已經將7,000袋麵粉送上船,要運往
馬公賑濟貧民,不過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馬上就公開呼籲大家認清事實:只有750袋麵粉真正運抵了
馬公港、這批物資在航程中沒人押運,而且沒人能說明那些憑空消失的麵粉變到哪去了。
-
同年7月1日,善後救濟總署臺灣分署把1,400箱餅乾(譯按:日軍投降時繳交的「乾零八一」及「代用乾零八二」軍用口糧,總稱為餅乾)從臺南的安平港運到澎湖的
馬公港,但
馬公的關稅支關拒絕這批物資上岸,又把它們遣回安平港,然後向上級報告:澎湖當地核發的放行證明書是對「糧秣」驗收放行,而不是「餅乾」。好不容易過了五個月(亦即等到當年11月底),
馬公關稅分局的局長才不情不願把相關文件寄回臺北,同意改發放行證明書給「餅乾」。在這一來一回期間,數以百計的
馬公居民已經瀕臨餓死,而政府機關還要向那批被留在臺南關稅務司的餅乾收取「倉儲費」。
-
隨著這起「澎湖事件」的發展,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的調查透露了端倪:所有從臺灣(臺南安平港)走海運途徑,要離開本島的賑災糧食物資,啟航前都得先經過至少五個機關的盤查;等到進了
馬公港,又要乖乖配合另外五個機關下一輪的入口驗收手續,其中甚至包括
馬公海軍基地(譯按:
1946年6月時,稱為海軍駐臺澎區專員公署,主事者為高如峰海軍代將)的司令官辦公室。驗收過程裡每個機關的辦公桌,都是一道以課稅為名揩油的關卡;前後共計十個機關擋著不肯放行,唯有稍微「提『錢』」辦理,才能「及早」通過這三十海哩的路,把中國各個盟邦援助的賑災糧食送到飢民手裡。
-
經過三個月的努力,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在香港募集到500噸的泰國米,交由一艘英國籍雜貨船運往澎湖群島。這艘船途經基隆港時,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的行政人員們原本開心地發現,船上還有空間可裝載800噸肥田粉,剛好可以送給需求十萬火急的澎湖農民。但善後救濟總署臺灣分署拒不配合:「很抱歉!這批肥料早就被預訂走了!」行政人員們打聽過後,才從善後救濟總署臺灣分署的官員口中挖出真相:澎湖的農民已經窮到連以物易物都拿不出任何東西來換取肥田粉,這個中國「慈善」機構,自然不想把這批行情看俏的「好貨」白白「浪費」在
馬公港了!不只這樣呢!官員還宣稱,「外國商船在中國的港口之間從事貨運,是違法行為!」原來,在中國國內港口之間的船運,是中國輪船招商局(C.M.S.N.C)以及旗下大大小小貨運行獨享的特許權啊!
-
作者|吳令丞
-
知識建檔|2020-02-12。知識更新|2021-07-20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