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公口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同義詞彙|西埔港、土地公港
-
西安村落西方約600公尺的一處小海灣,其北岸有岩礁為屏障,南岸則為貝殼沙灘。該處岸邊興建有一座「土地公廟」,因而得名。有關該廟之由來,據傳說在百餘年前,西埔漁民自海中拾獲一狀似土地公的石塊,後因有求必應,頗具靈感,遂搭草寮奉祀,而目前的規模為西埔萬興家族的許英木捐資興建。泊船於該港灣的漁民要出海作業均會進廟禱拜,以祈求漁利大進。
-
文獻引用|《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
望安鄉土地公港
-
望安鄉西安村土地公港,舊名西埔港。此地有綿延數公里的大瀨仔沙灘,為望安島上最重要的綠蠵龜生態保護區之一。土地公港往南皆是沙灘,往北多海崖,沿岸遍布著二次戰後興建的碉堡。民國38年(1949)中華民國撤守台灣澎湖,實施戒嚴海岸港口多有管制,土地公港隨即以軍事目的之需求而遭封閉。對當地漁民的漁業活動造成相當的不便,屢屢提出開放的申請。民國43年(1954)澎湖防衛司令部准予開放使用,期間為每年3月至10月夏秋兩季,每天6時至24時為開放時間,其餘時間仍禁止漁船出入。此源於土地公港為一南風港,夏季對漁船出海十分便利。
-
依據民國103年(2014) <土地公廟落成簡誌>記載,此地本名西埔港,1930年代的昭和年間,一位許姓長者於此地發現「石頭顯化土地公、土地婆尊像」,遂邀集村民搭寮安置神像。民國59年(1970)夏至,許興拿等人倡議建廟並將西埔港改名為土地公港。然而,從民國43年(1954)的《建國日報》顯示,此地在當時已稱為土地公港,西埔港與土地公港同時為當地人所使用與記憶。民國60年代,此地駐軍再增祀一尊太子公,合計為目前神龕所見的三尊神明。民國103年土地公廟再由許石山等人重修,最早安置土地公的地點仍殘留水泥舊基座。茲將<土地公廟落成簡誌>抄錄於后:
-
蓋聞於民國二十餘年,許家長者按平時作息方式於西埔港出海抓魚。有朝一日在港口墘發現石頭顯化土地公、土地婆尊像,停下腳步,心靈一陣憾動,眼前水波倒影閃亮,香煙裊裊而來,雙手捧起兩尊神像並安放於現有土地公廟後大石頭下。返莊通報長者、婦女等一同前往港墘參拜商議,並用木板搭寮遮日避雨。爾後村民每回出海抓魚,必先向土地公膜拜。然而土地公也庇佑村民平安及滿載而歸。
-
民國五十九年夏至,許興拿、許清心、許進臨等提議興建土地公廟,村民共同集資擔石、船隻全益興、全益成載運水泥,合力興建本廟。並將西埔港改名土地公港,經三十餘年,風雨侵蝕、斑剝裸露,民國九十一年村民自動相邀廟頂粉漆,神像請至馬公剃面。時至一百零三年許石山、許二政、倪朝鏡、陳朝虹等發現廟前橫樑水泥剝落,廟內壁肚龜裂,建廟至今四十餘年,不曾修繕,研議相邀西埔甲民,發心捐款,整修廟堂,方有今日之風貌。廟內供奉土地公、土地婆及民國六十餘年駐守海防軍兵請來太子公一同座駕,供人膜拜,並庇佑村民出海平安,魚蝦滿載。
-
整修期間,感謝西安村長許岐峰先生向代理鄉長陳韻如小姐建言,撥款玖萬捌仟元鋪設廟堂旁邊空地、石椅及護牆彩繪,美輪美奐、增添光景。
-
中華民國一O三年六月一四日 歲次甲午年五月一七日
-
作者|許玉河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