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初期,因實施都市計畫之故,市區內的店面建改為日式,尤其大正以後洋樓化成為趨勢,影響所及,不僅是
澎湖本島,連
望安島、
將軍嶼等離島,都有仿歐式洋樓建築的出現。營建用材除本地特有的材料外,有些建材是從中國大陸及臺灣進口過來,如泉州石、杉木或是題有臺南「洪華」出品的彩繪磁磚等。
-
至於一般
民宅,日治後仍維持傳統合院格局,因傳統匠師及材料取得不易,原有木構架斜屋頂形式逐漸式微,被「快速、安全」的新式營造體系取代,成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之平屋頂形式。在“現代化”的意識型態下,空間講求舒適、寬敞,致原有的「天井」逐漸消失,成為室內的客廳空間。由於營造技術的轉變及家戶人口增加,使
民宅由二度平面空間逐漸轉向三度空間發展,產生了正身二樓化的合院
民宅。外牆的裝修上,以洗石子取代原有壁體的施作方式。
-
日治後
民宅大致有以下的類型:
-
一、
馬公市店屋
-
因應市街改正,店屋立面改為「牌樓厝」。其以紅磚砌築,立面形式四柱三間,使用磚拱構造承載荷重並搭配圓、弧拱或平樑。一樓推拉木門,二樓以上採用上下開啟式木窗。山頭及女兒牆布滿豐富複雜的泥雕圖案,立面敷以洗石子的拱心石、橫帶飾、牛眼、柱式、線腳。而地方工匠為增加山頭華麗,常將地方上傳統人物、花草、文樣等泥塑圖案加入裝飾。
-
二、傳統合院建築轉化
-
因一般小鄉村聚落只作為農業生產的基地,依附在都市商業交換市場的運作體系下,所以《臺灣家屋建築規則》及相關法令根本沒有進入邊陲聚落,造成都市鄉村兩極化發展,使西化的建築風格成為邊陲地區聚落居民建築模仿的對象,透過對形式表徵的模仿,顯現其現代化與財富、尊貴的象徵。依空間形式而言,其布局採傳統空間形式,西式裝飾語彙加在屋身正向立面,或以西式列柱強化入口意象,或正立面山頭有柱子收頭及壓簷欄杆之出現,裝飾中、英文字或日文,以突顯個人風格。至於材料以洗石子為主,搭配黑石、紅磚、
硓𥑮石等。
-
三、
將軍嶼的連棟街屋
-
這些建築皆委託
馬公市的匠師興建,建材部分取自大陸,如杉木、腳踏(早期的建築),部分取自臺灣或直接採用本地建材。建築外觀多採用洗石子裝飾,一般飾以勾縫線腳,或於正立面山頭飾以姓氏或衍派的文樣,或於頂端裝飾花瓶欄杆;立面開窗如同
馬公市店屋。
-
四、西洋樓
-
日治時期澎湖的樓仔厝,或稱西洋樓仔厝,它是一種取樣自外來式樣與本地傳統民居建築結合而成的住屋形態。其特色有:(一)洋樓平面接近長方形,樓梯置於屋身中央廳堂左側;(二)五腳氣外廊的設置;(三)立面開口以柱列方式搭配圓拱;(四)柱子收頭及壓簷花瓶欄杆,出現在外廊或立面屋簷;(五)大量使用裝飾性的線腳及中西合併的浮雕裝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受全球經濟恐慌和
大正12年(1923)關東大地震的影響,鋼筋混凝土開始成為住屋的建材,營造方式的改變,造成裝飾單純化,強調外觀簡明平坦,以鋼筋混凝土臥樑取代前期常用的磚拱構造,由於結構改變,使立面形式變化自由,常以洗石子包被,加上線腳勾縫,塑造如仿石堆砌的效果;雖保留山頭,但僅飾以簡單的花草泥塑圖案。
-
文字來源|續修澎湖縣志(文化志)
知識建檔|2018-03-13。知識更新|2019-12-06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