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16世紀末澎湖最早的氏族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蔡光庭老師對澎湖氏族的研究提及:湖西鄉紅羅東寮始祖洪管(君重)(1565-1611)為浯江、烈嶼(青岐)洪氏第13世祖,並推斷洪管約於17世紀初的明萬曆中期自浯江后豐徙澎,為當前澎湖居民先祖可稽者中最早徙澎的紀錄。然而,洪管究竟何時徙澎,並無明確的記載。
-
臺灣慣習研究會於明治36年(1903)出版之《臺灣慣習記事第三卷第十二號》,該書中的〈澎湖島沿革史〉,對澎湖島住民的遷徙有相關的介紹,文中提及澎湖的住民於明初虛地徙民,爾後再有遷徙者,始於明神宗萬曆9年(1581),有泉州洪姓等20人遷居今尖山鄉,以佃以漁。
-
臺灣慣習研究會(以下簡稱慣習研究會)對澎湖氏族所做的調查,與蔡光庭老師的研究略有差異。第一,蔡光庭的研究認為澎湖最早的移民處為紅羅,該會的調查則指向鰹山;其二,移民的時間點蔡光庭推斷在萬曆中期,慣習研究會則明確的指出為萬曆9年(1581),且人數有20人左右。第三,澎湖最早的洪姓來自金門,慣習研究會則泛指泉州。
-
然而,兩者的共同點均將澎湖最早的氏族定調在洪姓。其次,尖山紅羅地理上十分接近,亦有可能存在著二次遷徙。第三,從洪管的生存年代,1581年洪管為16歲之青年,當有遷徙澎湖的可能,與蔡光庭保守推斷的萬曆中期並無扞格。第四,慣習研究會言及泉州有20人集體遷徙澎湖,看似為舉族遷徙。
-
明末陳仁錫所纂輯的《皇明世法錄》約成書於1630年代中期,其中〈彭湖圖說〉:「……龍門有原泉;掘地每至尺,多人家舊屋址瓦磚:蓋國初時彭中聚落也。」明初的龍門氏澎湖最早的聚落之一,在洪武年間的徙民政策下而空虛,以致1630年代遷徙來此的移民掘地開墾,多有舊屋址瓦磚。尖山龍門緊緊相依,在1630年代難以分別地域範圍。16、17世紀的《順風相送》一書,是歷代航海者經驗與知識的傳承,逐漸發展而成形。14世紀末澎湖虛地徙民到16世紀末又有先民渡海而來,假設先民依靠航海知識與經驗的傳承,洪氏一族再選擇於尖山龍門闢建家園,亦屬可理解的範圍。
-
慣習研究會所斷定的洪姓於萬曆9年(1581)遷徙來澎尖山,其根據究竟是依當時流傳的族譜記載、祖牌或是墓塚等等文物,不得而知。然而,不論是斷簡殘篇、家祠祖牌或是荒野墓塚,都有可能提供訊息,改寫澎湖的開拓史。更希望澎湖縣政府不論在遷徙墓塚、工程建設的同時,謹慎應對先人留給我的無盡寶藏。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1-02-21。知識更新|2021-02-22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