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櫃里幾乎四面瀕海,沿岸大多是緩降的斜坡,海域底質以砂礫為主也混雜一些泥土,水深約3公尺左右,15公尺等深線距岸邊約0.5浬。聚落的西方和東南方各有一個可以泊船的小海灣,西方的
四角嶼、
雞籠嶼海域,魚類資源相當豐富,是一個很適合發展漁業的聚落。而旱地則大多生產力不佳,自古居民生活多以漁業為主,農業為輔。
-
大正6年(1917)風櫃的居民有126戶、750人,其中從事漁業的有232人,共有50餘艘漁船;大多從事一支釣、船曳網(約15組、30艘船)、鯛魚
延繩釣(14艘)、鰹魚浮刺網(4艘),後來也引進鯊魚
延繩釣和鰮魚
焚寄網等漁業,漁獲的年總產值約6,207圓。
-
大正12年(1923)風櫃尾就開始有從事
延繩釣的小型發動機漁船,38包括
大正12年顏其理的富貴丸(8.25噸)、
大正13年(1924)顏武的得勝丸(61石,日本型),及
昭和5年(1930)陳純海的金順丸(1.90噸)等3艘。可是兩年之後
風櫃尾的漁業就因為沿岸魚源逐漸減少而走向衰微。
-
昭和5年(1930)風櫃的居民有129戶、897人,其中有426人從事漁業,另外還有5個水產製造業者。當時全聚落剩下40艘漁船,主要的漁業有手釣(釣魷魚及狗母魚)29組,鯛魚
延繩釣11組、旋網6組、鰮魚
焚寄網4組、鰆魚拖網1組;年漁獲總值約23,977圓,主要來自鰮魚
焚寄網,其次是鯛魚
延繩釣及釣烏賊等漁業,但是和其他瀕臨外海的聚落相比已相形遜色不少。
-
戰後的
風櫃里仍然是
澎南地區沿近海漁業比較發達的聚落之一,民國四○年代以後漁船逐漸增加,到
民國70年(1981)之後已有將近百艘,漁船的噸位也陸續加大。
民國85年(1996)左右大約有40艘的漁船在從事
延繩釣漁業,其中100噸以上的船大多到中沙、南沙海域作業,60噸以下的則多在
七美、
花嶼、
猫嶼附近捕魚,每次出海少者3天,多者要1個星期左右才能回港。另外還有60艘5噸以下小船及舢舨,在
風櫃沿岸釣魷魚,也有3艘在從事拖網漁業。
-
資訊引用|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5輯|
2006年)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