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端午節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端午節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按五月為午月,故五日亦稱午日,端午節猶言「重午」,故俗稱「午日節」或「五月節」。五月正值春夏節氣之交,蚊蠅孳生,毒虫繁衍,故稱五月為毒月,為驅邪避毒,保健平安,而有各種習俗。
-
龍舟競渡:紀略說:「又將小漁船或小古仔船彩繪五色,鳴鑼角勝,謂之鬥龍舟。好事者於海口處所豎標,招人相奪。其標用紅布一幅,銀牌一面,或一二錢,三四錢不等,銅錢數十文,用紅蠅串成一串,奪得者以為得彩。」此清初先民端節競技,不似今日划龍舟。龍舟狹長,競渡時至少須一、二十人,且要在平靜河湖溪流。而澎湖至此時海象仍不穩定,所謂:「未呷五月粽,破裘嘸甘放。」划龍舟應在光復後才有,首先在馬公第二漁港,後於第三漁港,由各機關或社會團體組隊參加,龍舟向縣府借用練習,賽後棄置室外,任其風吹日晒,足見划龍舟之不當。湖西鄉公所將因時因地制宜,舉辦搖櫓或輕帆、獨木舟競渡。
-
插艾綁粽:紀略說:「端陽節,裹角黍相饋遺,插蒲艾、飲雄黃酒諸儀,亦與內地無異。門首家皆插榕葉一枝,謂之老而彌健。」角黍就是粽子,粽子有兩種。庚粽是用圓糯米加庚粉和少許硼砂,庚粉使顏色變黃較好看,硼砂有防腐作用,吃起來較脆,蒸熟後沾糖水食用。肉粽用尖糯米包猪肉、蝦米、香菇、粟子等。昔時端午節前鄉人將去年吃過所留的粽葉拿出洗淨,包好粽子後於大灶用海濱拾來之漂流木蒸熟,分送親友。今日吃粽子已成家常便飯,端午節少有包粽子者。
-
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前都插艾草、菖蒲及榕枝,「艾」與「健」、「榕」與「龍」台音相近,俗語有:「插艾卡勇健,插榕卡勇龍。」而艾草如旗,菖蒲似劍,故古人有於門上書寫「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的聯語。至於飲雄黃酒或如紀略所說用雄黃於牆上書寫吉句,自幼以來從未見過,查訪馬公中藥店,老闆說雄黃是有毒礦物,只有外省老芋仔有買來浸酒之俗,一般只於庭院宅邊撒播,以防毒蛇,或許明清時代,澎湖到處草莾、毒物、瘴癘,雄黃才派上用場。
-
午時水:澎湖人深信是日午時汲取井水或將所降雨水貯藏後,他日煮藥有療效。而用午時水煮以本鄉盛產的風茹草更可消火清毒。甚至此日午時所乞的符,所繫的五色縷(長命縷),所吃的蔬果都可健康長壽,如「呷豆呷到老老老」。
-
資訊引用|《湖西鄉志》
知識建檔|2017-11-25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