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1751綏字參號海難事件
-
清代
乾隆十六年正月十一日(西元
1751年2月6日),一艘由澎湖啟航的戰船「綏字三號」船一隻,載有當年度台灣府從福建藩庫領回的餉銀八千兩、餉錢二十三桶,由守備蘇進治押運,要開往台灣府解繳。然而綏字三號啟航之後,當天海面颳起大風,綏字三號從此在猛烈的風濤裡連船帶人失去下落,從此成為歷史的謎團。
-
綏字三號的失蹤,帶給台灣府極大的損失。因為這一年台灣府派船從福建領回餉銀二萬九千四百五十二兩零、餉錢二千二百六十餘串,分別交由「定字二號」、「寧字三號」、「平字二號」以及本船等四艘戰船運送,上述船隻先從廈門出發抵達澎湖,再於正月十一日從澎湖開往台灣府。沒想到綏字三號出海就遇風失蹤,平字二號則因風受損,漂流到廣東惠州府
海豐縣鮜門港。四艘船裡只有定字二號、寧字三號安然抵達,也就是所有官銀只有一半及時入庫。福建巡撫潘思榘只好命令台灣府官員先將庫內的薪餉如數發放給各營兵丁,一方面安頓三餐、一方面安定軍心,同時催促平字二號盡快將船桅修理好,盡快開回台灣府。
-
綏字三號從檔案來看,可能隸屬當時的澎湖水師左營,船型屬於
趕繒船,船長七丈(22.4公尺)、寬一丈八尺(5.76公尺)。在此之前的大修紀錄,包括:
乾隆四年四月八日(
1739年5月15日)修繕竣工,同年六月十二日(7月17日)交營;
乾隆七年再度大修,當年六月十二日(
1742年7月13日)交營。依照三年大修一次的慣例,按理而言也會在
乾隆十年、十三年接受大修,但目前相關史料尚無可考紀錄。
-
文獻紀錄
-
「福建巡撫臣潘思榘謹奏,為奏聞事。
-
竊照臺灣餉銀,例赴藩庫領回,按期散給。前據該府具領銀二萬九千四百五十二兩零,并錢二千二百六十餘串,在廈門配舡四隻,俱于本年正月十一日,自澎湖放洋。今准水師提臣張天駿移報,是日適遇大風,定字二號、寧字三號兩舡,已於正月十四日,收入臺灣。平字二號一舡,飄至廣東惠州府
海豐縣鮜門港地方,現在修理舡桅,駕駛回臺。其綏字三號船一隻,內載餉銀八千兩,餉錢二十三桶,差委守備蘇進治押運,杳無音信。等情。」
-
福建巡撫潘思榘〈為奏日本國遭風難番俟該國便舟附搭歸國事〉,
乾隆十六年四月七日(
1751年5月2日)
-
資訊引用|
-
《軍機處檔摺件》(台北市,故宮博物院藏),文獻編號:006566。
-
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檔名:〈ntu-GCA0004-0008500086-0006566.txt〉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書序號0017812。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檔名:〈ihp-neigedk-0000100022-0017812.txt〉
-
台灣大學度量衡單位換算系統http://thdl.ntu.edu.tw/thdl_tool/weight_measure/transformation8.
-
作者|吳令丞
知識建檔|2022-07-13。知識更新|2022-07-19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