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丁香狀元骨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大正3年(1914)10月9日《台灣日日新報》以〈香魚大獲〉報導:
-
白沙島管內之鳥嶼鄉,所填石滬甚多,每口約值二千餘金。歷年滬內所獲之魚不等,或僅得少數而已,或一周間可捕獲數百圓,或千餘圓。獲多者共祝為好運兒。去月該鄉復圍捕丁香魚不少,醃鹽作醬,味極香甘,且又至久不腐,故諺有丁香狀元骨之稱。現每百斤,僅兌三元左右台島海口厝諸帆船,每運載薯簽與之交換云。
-
依據大正4年(1915)澎湖石滬的相關記載,鳥嶼登記有案的共有13口石滬,分布於前坪、後坪、礁仔後、白沙嶼、東礁坪、藍(南)面蓋沙尾北。丁香是石滬常獲的魚種,不僅鳥嶼吉貝也常有石滬捕獲大量丁香魚的紀錄。也因丁香味美,不論醃漬或製成魚乾都能常久保存,故而有「丁香狀元骨」之美譽。位於雲林的海口厝帆船,也載來薯簽與之交換有無。
-
#參考資料
-
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
大正四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四十七卷乙殖產〉(1915-01-01),《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946。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2-11-19。知識更新|2022-11-20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