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藥行紀錄

影像分類:古厝  2021中藥行紀錄|乾益堂中藥行|拍攝日期:2021-10-10(星期日)

乾益堂中藥行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乾益堂中藥行」位於澎湖縣馬公巿第一街「中央街」的街底,目前已是澎湖縣的縣定古蹟,大門前方是另一縣定古蹟四眼井」。清乾隆年間媽宮(即現今的馬公)已有「七街一巿」的巿鎮雛型;到清光緒年間更隨著人口的增添、民生所需而擴大發展為「十街二巿」,昔稱大井街中央街即是當初最熱鬧的街道之一。
-
沿著中央街天后宮方向西走,是早期最熱鬧的地方,軍事駐防與港口商船帶來的紛集人潮。商店更如雨後春筍般林立,無論是糕餅、衣飾、百貨等民生所需的物品皆有,令人流連忘返。這條寬4.5公尺、長約200公尺的中央街日治時期的盛況堪以「川流不息」形容;清晨六點半,民眾熙攘而至,直到晚上十二點店家方能歇息。乾益堂中藥行,登錄於澎湖廳東西澳媽宮街五百九十三番地(即今之中央街42號);在大正9年1920年)之後,此街名因澎湖改制更名;大正15年1926年)又因澎湖恢復廳治,改正為澎湖廳馬公街馬公五百九十三番地。在這條短短的街道上,即可見四家藥房,據訪談得知,乾益堂中藥行是當時生意最鼎盛的一家藥房,同時也是中央街上見證殖民歲月與民國時期風華的重要地標之一。
-
乾益堂中藥行位於中央街北端的四眼井旁,於大正7年1918年)由薛號創店。乾益堂中藥行在薛號辛勤的經營下,早期得利於漁民與貿易往返的商人,官兵更是其最大客源。自第二代薛庚寅先生以延醫駐診作為藥舖的號召,再傳至第三代傳人薛光燦先生,薛光燦逝世後,由其弟薛光華先生及薛光燦夫人錦絹、薛明峰(薛光燦之子)共同經營。也許是得四眼井地利之便,現在的客源都是澎湖觀光季的人潮,為此,乾益堂中藥行加入了當地名產作為擴充的經營內容,期望能激起乾益堂中藥行另一種持續經營的動力。
-
大正7年乾益堂中藥行開張以來,客源一向以官兵及航海者為主,銷售最廣的藥莫過於腸胃藥。出海捕魚者及遠洋的商人,與軍隊中常常無法外出的軍官們,腸胃藥是他們的隨身備用品,可以在突發狀況時發揮效用。
-
乾益堂中藥行位於昔稱大井街中央街,是澎湖最早形成的市街。店前方的四眼井一向提供了附近居民的民生用水,當地居民尊稱四眼井為「井母」。光復後自來水普及,四眼井只有從多元的功能轉變成了單純的日常洗滌用水。
-
乾益堂中藥行因地利之便,早期的洗藥、煮藥用水皆仰賴四眼井井水。二者在澎湖中央街的地景中,共同形塑了一個不可分離的生活意象,在澎湖的居民都知道四眼井那家中藥店,指的就是乾益堂中藥行。但隨著戰後日本人之離開,商機逐漸式微。
-
建築特色
-
巴洛克式的街屋立面是「乾益堂中藥行」建築最具特色的部份,大正7年1918年)建造以來,外觀正立面的樣式一直保留至今,二樓的陽台和開窗形式也未曾更動過。而街屋立面和前方四眼井所共同形塑的空間情境,相互參與和延續了中央街的生命歷程。
-
乾益堂中藥行的街屋立面全部是以洗石子構成。洗石子的材料特性經得起澎湖強烈海風的考驗,讓乾益堂中藥行的建築立面相當完整地留存至今,但近年來已開始出現程度不一的剝落及裂痕。
-
乾益堂中藥行建築的裝飾特色,應用最多的是街屋立面,以最簡單的線角及幾何形作為裝飾性元素,再以對稱的視覺平衡方式來完成整體的構圖。
-
在整個建築而言,最具有特色的是陽台,凸出於一樓大門入口上方的陽台,不但是使用在二樓的對外視覺延伸與內在情緒交流的互動空間,同時也創造出乾益堂中藥行主要大門入口前的一個緩衝及停留空間;陽台立面應用了幾何圖形等的裝飾性線角,加上欄杆形式的視覺韻律,豐富了陽台本身的細緻與精美,也活絡了整個洗石子街屋立面的感官層次與色彩明度。
-
資訊來源|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知識建檔|2017-03-07。知識更新|2021-10-10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