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秋季的祭儀:重陽節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同義詞彙|澎湖重陽節
-
除在清代方志中簡短的記載外,澎湖人並未有歡渡重陽之俗。僅有白沙鄉往昔曾有在重陽日以艾炙療疾之習,婦女在中午時坐於陽光下,以蒜頭或生薑切成薄片,分置四肢關節及太陽穴上,鋪以「乾艾草搓成的棉狀,再用香點上燃燒,至皮肉感覺燒痛為止,方可取下,謂此方法可以治療痼疾」。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宗教志》
-
九為陽數之終,於四象八卦為老陽,九月九日重陽節訂為老人節,取「久久」之意。重陽登高雖源自西漢桓景隨仙人費長房學道,囑其於重陽時全家佩茱萸登高,因而逃過一劫。演變成秋高氣爽,登高野遊的活動。實則登高寓意登享高壽,重陽實為老人節日,習俗如下:
-
敬老活動:紀略說:「重陽節,各澳塾館備酒餚請社師燕(宴)飲,謂之登高會。」在國民政府未訂定國曆九月廿八為教師節前,此日應是家長宴請年高德劭的塾師之謝師宴,其宴會在祝賀孩童之師登享高壽。時至今日更演變為敬老活動,致贈敬老金,於各村活動中心舉辦餐敘,拜訪人瑞壽星。
-
放風吹(箏):澎湖重陽節無山可登高,而秋收後的田野,黃沙鬆軟,一望無垠,天氣不冷不熱,追逐戲耍於其上,不會受傷,不致弄髒衣服,一切童玩童趣全部登場,最受矚目的就是放風箏,這是親子共同參與的美勞課、體育課,將單調的秋節,點綴成生動活潑的場景。紀略說:「又放風箏,札為人物鸞鳳以及河圖八卦之類,色色都有,俱掛響絃乘風直上,聲振天衢;夜則繫燈於其上,恍如明星熠耀,彼此相賽,以高下為勝負。」足見當時風箏形形色色,琳瑯滿目,不但爭奇比高,還在風箏上加上竹簧,在空鳴響,夜晚還在風箏上掛燈,無怪乎,俗語說:「九月九,風吹(箏)滿天哮(鳴叫)。」自從農地廢耕,銀合歡一望無際,不利放風箏,延至電玩時代,此民俗活動,竟成絕響,令人浩嘆。
-
資訊引用|《湖西鄉志》
知識建檔|2017-11-07。知識更新|2020-11-16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資訊

重陽節,各澳塾館備酒殽請社師燕飲,謂之登高會。又放風箏,札為人物、鸞鳳以及河圖八卦之類,色色都有俱掛響絃,乘風直上,聲振天衢。夜則繫燈於其上,恍如明星熠燿。彼此相賽,以高下為勝負。

除在清代方志中簡短的記載外,澎湖人並未有歡渡重陽之俗。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