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日式店屋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日本人治理臺、澎時,曾經有目的、有計畫地引入其本國文化,使得中央街一帶的環境逐漸產生了顯著的變化,現代化或日本化的趨勢逐漸滲透到實質空間。鋪設榻榻米、以推拉障子52隔間、採跪坐方式使用的和式空間,普遍地出現在店屋之中,如興建於昭和17年(1942)的中央旅社,就提供了和式的住宿空間。
-
在技術上則使用西式的桁架系統,來突破傳統漢式屋架跨度的限制;混凝土的構造雖然也在這時期引入,卻因為工法、材料的限制而未大量使用;反而是洗石子技術,因為具有現代、進步的意象,工料又便宜,因而被廣泛」也應用在日治時期建築的裝修上。
-
在形式上,西方與日本的建築語彙也出現在主要構件上,如山牆、陽台、柱式乃至細部的線角、紋樣等,共同形塑出當代的建築風格,街上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築都曾受到顯著的影響。如頂街的富士屋洋服店,具有簡潔的外覬,水仙宮前原劉石龍經營的「瑞興商店」,其洋樓的山牆則仿效西方巴洛克的風格,具有華麗的曲線,又加入了草葉紋、堆花、瓜果造型柱頭及纖細的鐵件裝飾,而成為老街區一帶少見的佳作;而位於下街中央街8號的「文澤寫真館」,則以圓拱形的大門加上鳳凰、捲螺等裝飾,成為最具特色的建築。凡此種種風貌互異的店屋建築,都豐富了街內的實質空間。
-
文字引用|馬公市村里叢書(第一輯)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