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水肥庫及垃圾堆肥處理場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同義詞彙|東衛大學、東衛大礐
-
日治時期,曾在現在的肉品市場後面建有一座水肥庫,來存放水肥,以便賣給農民;民國48年(1959)4月底馬公鎮公所也在203號縣道北側路旁(日治時期水肥庫東側)建了一座新的水肥庫,以儲存及供應農民水肥(洪文源、葉茂生2005:158)。這先後興建的兩座水肥庫都在今西文里境內,但是民間多稱之為東衛水肥庫,也俗稱為「東衛大礐」。新建的水肥庫在民國62年(1973)發生沼氣爆炸毀損後,鎮公所改在民國67年(1978)改在東衛里西北角海邊(現在石雕公園位置),興建一座「馬公鎮垃圾堆肥處理場」(照片3-14).設置有篩檢機和發酵槽,將收運來的垃圾處理製成堆肥,再賣給農改場或農民使用(1車約600元)。民國75年(1986)8月,處理場遭到韋恩颳風襲毀而停擺(林文鎮、吳旭喙2003:24)直到民國89年(2000)12月,縣環保局才將它改建為廢輪胎存置場。旁邊緊鄰的空拖則於民國91年(2002)由覬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規劃闢建為「東衛石雕公園」,竪立在處理場進場道路旁的垃圾堆肥處理場碑牌也被拆除改建石雕公園園名牌;而廢輪胎存置場則在民國93年(2004)5月遷移他處,原址將撥給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做為擴建石雕公園之用。
-
資訊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8輯|2006年
知識建檔|2021-11-22。知識更新|2021-11-30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