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移風易俗:澎湖各地寺廟賽錢箱的設置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移風易俗:澎湖各地寺廟賽錢箱(さいせんばこ)的設置
-
日治初期,日本政府為了改變台灣社會風俗、語言等等,因而成立許多社會教化團體,例如成立「天然足會」、「國語普及會」等等。社會風俗的改良舉其要者,包括︰(一)漸禁鴉片與鼓勵放足斷髮。(二)建立現代衛生觀念,(三)養成守法守時等觀念,例如與日常生活最相關的引進一周7天的星期制、一天24小時的標準時間制,推行新曆年等。(四)批判宗教活動形式,例如中元普渡,殺豬宰羊、大肆鋪張的祭祀活動,被視為鋪張浪費又不衛生。
-
明治45年(1912)5月17日以,《臺灣日日新報》以〈段髮繼起〉為題報導媽宮歐陽榮,沙港鄉陳元卿,港仔尾鄉、許追、許致、許祖甲、許泉、許慷慨等人剪辮,堪為時代之榜樣。大正5年(1916)9月10,蔡清溪發起成立地方改良會,相川廳長乃任命楊棋擔任會長,副會長則為陳柱卿。除了設置改良總會之外,媽宮網垵等地陸續設立分會,定於每月月初開會並決議改良社會風氣之方針。
-
大正7年(1918)4月18日,《臺灣日日新報》以〈亦一美舉〉為題報導:
-
去年媽宮風俗改良總會後,並行開設分會。所有會員,倶熱心進行,俾風化得以作速向上,暫進文明,其他姑勿俱論。如諸神誕日,舉凡善男信女,既藉香花茶果,以表誠心,而又必焚化金紙,以爲供獻之代表品。殊不知心香一瓣,亦足以表我真誠。苟徒事焚燒,於諸神亦未必有少補,諸會員有悟及此,因提倡此後凡入廟敬神者,俱一切勸誘將欲焚化之金額,概以現金貯納各廟柴箱内。至月杪立會開箱,即將金錢,或修理廟貌,或裝飾金身,或購置廟中之應用物品。化無用為有用,亦改良中之一美舉云。
-
報導中於各廟設置「柴箱」,接受善男信女之奉納,每月底在開箱清點金額,作為廟中之費。「柴箱」亦即「賽錢箱」(さいせんばこ)。澎湖各地寺廟設置「賽錢箱」,可稽之文獻者或始於1918年4月澎湖風俗改良總會媽公分會之提倡。賽錢箱為日語之沿用,澎湖寺廟亦有以「功德箱」為名者。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3-12-20。知識更新|2024-06-24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