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張糧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白沙瓦硐村人,父名鵠。明治40年(1907)畢業於通梁公學校。因家貧遂出外謀生,先任馬公要塞司令部電話司機生,因不適,遂去臺當雇,執教嘉弄公學校(即今臺南隆田一帶)。大正元年(1912)歸澎,在通梁母校教書直至大正6年(1917)初,而後復渡臺為日人辯護士(律師)掌理文書並為通譯,再到臺南製鹽會社任職。主要工作為監督會社於打狗山下的採石、碎石工作,以備埋港、晒鹽之用,因日久疲困,遂轉任高雄州廳稅務課,未幾移住大樹日人之拓南社,該社以燒相思樹成炭為業,遂為其記室。不久轉屏東女子公學校任教,因性頗嚴峻,學生以其名張糧,而諧稱之為chiah8be7liau2(呷未了),兩年後復歸臺南,先入臺南州廳總務課,因之而受臺南黃欣賞識,佐其籌設臺陽中學,因未成而去職。
-
離開黃欣後,乃往臺南佳里建設蕃薯粉組合,自其處運木炭、甘蔗、食糧回澎以謀利,卻因所雇駐馬公之助理非人而虧損甚鉅,組合遂化為烏有;再接再勵設建設組合亦未成,在高雄進退失據,乃回澎,欲艤舟赴南海撈取珊瑚,以期一攫千金,亦未成;再思欲往南洋求出路,遂勤習馬來語。不久到上海、天津帶回藥材,在臺澎向各處推銷。
-
盧溝橋事件後,日本侵華愈急,亟需通譯,遂應召募,共有百餘人應考,僅錄取5名,氏為其中之一,遂赴淞滬一帶為日軍通譯。戰後搭蓬船先歸,而其子原在日本就學,早至南京,乃自臺灣運鐵、糖赴大陸出售,利益倍蓰,遂得安身立命,以代書為職,晚年因心臟病驟發而卒,時年73。
-
由於曾任辯護士之記室,習熟法律,擅為人寫訴狀,幾無不勝,在民間頗為有名。觀其一生,屢易其業,諸苦備嘗,亦練就思慮縝密、應變敏捷之性,故能抓取機會成家立業。
-
文字來源|續修澎湖縣志(人物志)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